光明日报
【光明论坛·温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19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也70年了。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出《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这篇先秦短文中,孟子开篇引用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6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起家的例子,以其大气磅礴、不容置辩的逻辑论证和排比论证,深刻阐发了外部环境与个人成败、国家兴亡之间的密切关系。显而易见,而死于安乐上一句孟子,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暗合千古兴亡之道,历史上的王朝更迭均与此有关,留下了诸多经验和教训。汉初,文帝、景帝吸取秦王朝灭亡教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且时时注意节俭,因而有了“文景之治”。唐玄宗早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但他在位后期却丧失了进取心,贪图享乐、骄傲怠惰,最终导致“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种鲜明对比,正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真实写照。正因如此,历代有识之士无不以增强忧患意识作为首要的治国安邦之策。《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魏绛曾引用《尚书》中的话规劝悼公:“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这种忧患意识和与之相伴的责任意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仍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读音:shùn fā yú quǎn mǔ zhī zhōng ,fù shuō jǔ yú bǎn zhù zhī zhōng 。jiāo gé jǔ yú yú yán zhī zhōng ,guǎn yí wú jǔ yú shì ,sūn shū 。
中国共产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纵观我们党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增强忧患意识始终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转折关头保持清醒头脑,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新中国成立前夕,为了应对即将在全国执政这一重大考验,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邓小平提出“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以此提醒全党同志决不能掉以轻心。进入新时代,面对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习近平总书记也告诫全党:“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由此可见,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体现为忧党、忧国、忧民的意识,它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担当。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先秦·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秦: 孟子及其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
(作者:刘舒,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舜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从泥水匠中被举荐,胶鬲从鱼盐贩的人群中被启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并录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启用,百里奚在奴隶市场中被赎回并重用.所以上天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