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儿童节,这个特殊的节日,既属于每一位天真可爱的孩子,也属于每一位心如赤子的大人。宋人章良能《小重山》词云:“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游既然堪寻,风光如旧;旧心亦可追寻,永葆童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云,“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愿我们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能永怀赤子之心,成为书写自己人生诗意篇章的词人。
春风知解意 斗草放纸鸢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花草是春天最温柔的礼物,也是孩童们最喜欢的游戏。纸鸢放飞梦想,飞上云霄;“斗草”则亲近大地,充满童趣。
春日田园杂兴(其五)
(宋)范成大
社下烧钱鼓似雷。
日斜扶得醉翁回。
描写儿童的诗句 1、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黄庭坚《牧童》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3、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
青枝满地花狼藉。
知是儿孙斗草来。
村居共田园 采莲又扑蝶
当春风再次拂过江南,带着夏日的絮语,村居屋舍,小桥流水,亦被青绿环绕。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刘熙载《艺概》中云,“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稼轩《清平乐·村居》一词,即为此中典范。全词清新自然,如溪水潺潺,清流澄澈;亦如芳草萋萋,满地生机。在这一片和谐宁静、朴素安适的村居生活中,闲卧着一个可爱的儿童。“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个“喜”字,爱意尽显;一个“卧”字,将儿童的天真、活泼、顽皮、悠闲刻画得淋漓尽致。
有“溪头卧剥莲蓬”的闲适儿童,便有“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勤耕小儿。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同是夏日时节,稼轩词中,有小儿于溪边卧剥莲蓬;石湖诗中,有童孙于桑阴学习种瓜。大人们白天下田除草,晚上搓麻纺线,各司其职,都在辛勤耕织。村庄里的孩子们,虽不会耕织,却也不闲着,他们在桑树下,正学习种瓜呢。“童孙未解供耕织”,着一“未”字,写出儿童的自然天真;“也傍桑阴学种瓜”,着一“也”字,写出儿童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全诗在一“未”一“也”之间,在“未解”与“也学”之中,写尽村居儿童的纯真童趣。
池上二绝(其二)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其一)
松阴一架半弓苔。
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
儿童误认雨声来。(其二)
初夏时节,闲居无事,午睡醒来,意兴阑珊,而儿童给诗人带来了纯真的慰藉。“日长睡起无情思”,意甚慵懒;“闲看儿童捉柳花”,却又安闲。“捉柳花”三字,可想见柳花飘忽,儿童竞逐之状,动态毕现,儿童奔跑追逐如在目前。其二写诗人百无聊赖懒翻书,故“戏掬清泉洒蕉叶”,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误以为骤然下起雨来了。一“戏”一“误”,互相映衬,诗人的闲散无聊与儿童的天真烂漫相映成趣。
院中捉柳花,庭前误雨声,这份天真烂漫,不禁让人想起春日里在广袤田间追逐黄蝶的那位孩童:
6.描写儿童的诗句大全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辛弃疾《清平乐。
宿新市徐公店(其二)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急走追黄蝶”,“急”点明状态和心理,扑蝶之切形貌毕现;“走”“追”二字连用,写出孩童快速奔跑、追逐的场面,欢乐与童趣如在眼前。他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然而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恰当留白,他或许正着急跺脚,搔首踟蹰;又或许重振旗鼓,细心观察。扑蝶孩童的天真与童趣,都融化在这春日田间的金黄菜花中,纯粹鲜明,任何时候读起,都会让人童心复萌。
溪边学垂钓 牧童正悠闲
溪边儿童能卧剥莲蓬,亦能学习垂钓。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怕得鱼惊不应人。
此诗写一个孩童在水边聚精会神学习垂钓的情景。“蓬头稚子”写其童真形貌,“侧坐莓苔草映身”写其垂钓环境。“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则写其动作和心理,体现其初学垂钓之态和专心垂钓之心,亦显机智与纯真。全诗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溪边儿童垂钓图。
溪边垂钓多自在,林中牧童亦悠闲。清代诗人袁枚所写《所见》,便描绘出一个在林间意欲捕蝉的可爱孩童: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助人为乐的小牧童。诗词中亦有陶醉于山野乡间,悠闲自在的小牧童。
描写儿童的诗有以下: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2、《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芳草遍地,广袤原野之中,晚归的牧童吹奏着短笛,在夕阳和晚风声中带来大自然的讯息。饭后闲卧,潇洒自然,恣意投入自然的怀抱,明月相伴,好梦酣然。再如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亦写这样的小牧童: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4、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金地藏《送童子下山》5、卧闻儿女夸翁健,诗句年光一样新。——刘克庄《戊午元日二首》6、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白居易《观游鱼》7、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结语
“旧游无处不堪寻”,我想,只要我们愿意寻访,无论是儿时的风景,还是儿时的童心,都一直在心灵深处默默等待,待你小扣柴扉,待你静谧寻访。
愿我们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阅遍沉浮,内心永葆童真。
流程编辑:u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