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8年,也就是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国的大将白起率兵攻打楚国,一举攻下了楚国的郢都。这一年的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满怀悲愤地站在汨罗江上,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一年,屈原62岁,政治理想随着国家的破灭一起消亡。正所谓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他干净的躯体,不愿意去沾染俗世的尘埃。所以,在悬崖面前,他没有妥协,而是勇敢无畏。
一直以来我们都这样认为,在情怀和苟且面前,屈原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者。所以我们在每年阴历的五月初吃粽子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纪念屈原,缅怀他的爱国情怀。
艾青在《我爱这土地》里面这样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屈原正是如此,他用生命给我们送来了爱国的火炬,并且让这一炬火把,生生不息。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烽火连年,楚国由盛转衰,百姓苦不堪言。三闾大夫屈原恪尽职守,希望凭借着自己的力量能够力挽狂澜。他辅佐怀王变法,倡导变法图强,国家会由此兴盛,百姓能够免于灾难。
屈原是有才华的,他想通过他卓越的军事思想帮助楚国抵抗秦国的侵略和欺负。没有一个人想看着自己的国都慢慢衰落,于是屈原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这样不仅能强国,还能抵御外来侵略。
当时已经形成了齐楚秦三国争霸的局面,屈原主张和齐国联合,心想着能够一起打败秦国,改善争霸的局面。
然而,这时候张仪出现了。
秦相张仪,他推行连横政策,也就是西方的秦国与东方六国中的某一国家结成联盟,形成一条东西向的横线来攻击另一个国家,这与当时屈原“纵合”的主张截然相反。最重要的是,楚怀王身边的大臣受到了张仪的贿赂,他们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主张,甚至暗箱操作,让其疏远了屈原。
或许在大臣们看来,再做无谓的挣扎已经是多余。对于国家和个人,他们拎得很清楚,只要享受当下,国家危亡,和自己并没有太多的关系。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当时烽火连绵的时代背景下,屈原完全可以选择和那些大臣一样,受到贿赂,看着国家衰败。可屈原不一样。
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他的梦想很简单,就是花上一生的时间,去守护自己的国都和人民。
他是独立的。他的人格独立,思想独立,就连他这个人,也是遗世而独立。
楚襄王即位,这是屈原流放生涯的开端。
在不得志与欲报国的郁闷之中,他写下了《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这一天,白发苍苍的屈原悲愤不已,国家从此不再,理想也不复存在,于是郁郁寡欢的他拖着沉重的身子来到江边。
旁边的渔夫说,“这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个地步呢?”
屈原呆滞地望着眼前的寸草之地,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许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夫说,“何不随波逐流?”
屈原答,“我不愿意随波逐流。”
于是他怀抱着石头,纵身一跃,跳进了汨罗江。
这一天是阴历的五月初五,屈原跟随着他的理想,一起死在了汨罗江。
六十二岁的屈原,也想要再次被重用一番,和执政者一起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他也希望看到楚国慢慢兴旺起来,哪怕没有自己的参与。
然而,他或许从未想过楚国会被攻破。
所以,既然国都不再,那么就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爱国的情操,以死宣誓自己的独立。
他跟很多人不一样,诗人李白借酒消愁,写《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将进酒》满篇写的是自己的郁郁不得志,执政者对国家人民的漠视,然而李白更多的是凸显自己的哀愁。
而屈原没有自己,他只有国家,就连那一点点的自我也是和国家绑在一起: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国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于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他在《离骚》里面写各国衰败的原因,只因他不愿意目睹自己的国家走上同样的道路。
你们看,这样的屈原,真真正正地配得上爱国二字。
对于屈原来说,爱国的代价太重。
南宋时期的辛弃疾,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六十八岁的高龄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北伐的道路,即便是北伐失败,他也没有选择死亡,而是感叹大江东去,一切都不再。
同样是面对国都衰败,可屈原选择了投江。
1961年,毛泽东创作了一首七言诗《七绝•屈原》: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几乎所有人看来,屈原投江,是爱国的举动。所以会在每年的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以此纪念屈原。
屈原一生挂念着楚国,所以最后对楚国失望。他穷尽大半生所做的努力付诸东流,他对国家的挂念也该到此为止。
在一定程度来说,或许他不是爱国,他只是对楚国绝望了。
他太爱这个国家,完全失去了自己。如果他能像后来的陶渊明那样,归隐山林,或许也会过得怡然自得。
时至今日,我们纪念屈原。因为三闾大夫屈原,用了六十二年的时光,完美地诠释了爱国二字。有人说他的消逝并不值得,然而对于屈原而言,楚国是他生命里最最重要的两个字。
对于我们而言:世上本无事,何必惹尘埃。
对于屈原而言:我本无意惹尘埃,奈何无处明镜台。
因为,他是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