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岳明阔】 陶渊明、李白、杜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诗人,赞美双胎的诗句,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家,四人都爱子情深,都有写自己孩子的诗词或诗句,可谓各具特色,妙笔传神。
李白:即将奉旨进京,前途大好,孩子们都跟着高兴
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穿古装的儿童
划重点:李白接到朝廷征召的旨意时,正是秋天,他刚从山里游览回来。白酒已酿熟,啄黍的黄鸡也长肥了,他心情大好。一进门就高声招呼,让杀鸡、备酒,小家庭要好好的庆祝一番。儿子伯禽,女儿平阳、颇黎三个小孩儿,知道爸爸有了前途,现在又要做好吃的,自然嬉笑着牵拉他的衣襟,仰脸看着他,一起嬉闹。所以,诗中“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形象写出了李白当时的话语、神态和场景氛围,以及孩子们开心顽皮的样子,体现了李白对孩子的体贴爱护。读来如在眼前,如沐春风。
杜甫:看着孩子能用缝衣针作钓钩了,自己高兴
江村
左思有两个女儿,长女左芳,次女左嫒。这首《娇女诗》就是写他的两个女儿的,诗中多用白话来写女儿的娇憨之态,不用多作解释,相信你也能读懂。整首诗,都是写女儿的样貌、情态、吃东西的样子、挨打的样子、生气的样。
唐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美景如画
划重点:杜甫身前有两子宗文、宗武,和一个女儿凤儿(至少还有一女,杜甫《北征》诗有:“床前两小女”之句)。除此还有一个幼子,在天宝十四年不幸饿死了。
安史之乱后,杜甫一家从长安辗转到了成都浣花溪定居,在好友严武的资助下,建了草堂,生活就安顿下来。
辛弃疾: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儿子的传神写照
清平乐•村居
南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藕花深处田田叶,叶上初生并蒂莲。其中里面两句“藕花深处田田叶,叶上初生并蒂莲”就是来形容双胞胎,寓意希望以后兄弟姐妹情同手足,感情深厚,相互依靠,相互支持。家里诞生了双胞胎,报喜方式可以在微信朋友圈发一。
莲蓬朵朵满清香
划重点: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一生以恢复大宋河山为志愿,以功业自许,但仕途几度沉浮,最终壮志难酬。
在被免职的几年里,辛弃疾在乡村闲居。田园的恬静和村民们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涌现,写下了大量描写乡村田园、世情民俗的词作。
《清平乐•村居》一词中,他的大儿子在溪水东边锄豆苗,二儿子在庭院里编织鸡笼,小儿子应该是六七岁的儿童,坐在溪边的空地上剥莲蓬。三个儿子姿态不同,各有趣味,但比较而言,他觉得最有趣的是卧剥莲蓬的小孩儿。小孩天真无邪,笨手笨脚,神情专一,憨态可掬的模样,是多么富有诗意和趣味。这也正体现了辛弃疾对孩儿们的喜悦之情。
辛弃疾用高超的审美眼光和艺术表现力,寥寥几笔就刻画了不同人物的行为举止,勾勒出了一副乡情、风俗画卷。
陶渊明:望子成龙,怎奈五个儿子都是普通人
责子
晋 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在地里埋下酒瓮,待来日可以喝醉女婿。在膝下有足够的欢愉,女儿在闺中慢慢成长。可怜谢家女儿,注定是凤种。 2、宋代:王洋《王亚之见访知谹父郎中得女》 春风剪彩花开脸,秋水为神玉作肌。 解使门阑添喜色,宜来何必是男儿。 白话。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小孩子最爱上树摘梨吃
划重点: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是超凡脱俗的高人隐士,辞官归乡后,就从入世到出世完成了质变,他所追求的清静无为是更高境界的了,绝不是普通人的平庸无为。
但世上到底还是普通人多,他的五个儿子就是普通人。大儿子陶舒十六岁,但懒惰的找不出第二个;二儿子陶宣立志是要学习的,可是他不爱好文学经史;陶雍和陶端是双胞胎兄弟,十三岁了,可是还懵里懵懂的不懂事,连六和七都不能分辨;最小的儿子陶通九岁,可整天只知贪玩,在村子到处找梨子树和栗子树等,攀上去摘果子吃。哎,五个儿子真是让陶渊明头痛又无可奈何。
岳明阔:继先贤绝学,融时代特征,发为父深情
甲午正月辞家远行,妻携行李送先出,余后出别娇儿
岳明阔
1.宝贝们长得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2.吾家得子又得女,真是可喜可贺。3.“一代天‘娇’,喜得贵‘子’,‘龙’腾四海,‘凤’翔天下”!4.龙凤宝宝降生,。
初春欲远行,回首细叮咛。
旁案无读意,低头儿抑情。
强颜示笑脸,泪水转柔睛。
我掩门将去,儿悲忽有声。
甲午暑期喜妻儿来深团聚
岳明阔
昨夏妇人誉:娇儿美少年。
幼松出涧谷,乳虎下山巅。
足大穿余履,身高逾我肩。
书多令莫虑,其可负乡关。
父亲出远门,孩子不舍的眼神
划重点:时代背景不同,人物不同,创作出的诗词内容、风格也就不同。现代人交通便捷,外出经商、务工很频繁,每年长时间远离家乡,孩子也会不舍和伤心。
第一首截取了父亲离家远行时,叮嘱正在读书的小孩儿好好学习的场景。知道爸爸马上要出门离去,孩子不舍分别,捧着书趴在茶几旁边却无心阅读,眼泪不停打转,强颜作笑。但是当爸爸关门的一瞬间,孩子终于忍不住大声哭了出来。父亲的牵挂和孩子的不舍,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写亲情容易感人,写小孩子更要突出小孩的特征,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创作诗词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