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残犹有傲霜枝上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前一句古诗

在老北大的那批名家大师中,真正不擅朽法的很少,大概最出名的就算是刘师培了。这位被周作人调侃成北大文科教员中“恶札”第一名的,再经《知堂回想录》的传播,遂“恶”名远扬了。尽管周作人随后继续调侃,将他自己

在老北大的那批名家大师中,真正不擅朽法的很少,大概最出名的就算是刘师培了。这位被周作人调侃成北大文科教员中“恶札”第一名的,再经《知堂回想录》的传播,遂“恶”名远扬了。尽管周作人随后继续调侃,将他自己评为“恶札”第二名,菊残犹有傲霜枝前一句古诗,但熟悉的人都知道,如果这不是在说笑话,那么就是他在矫情了,因为无论如何,周作人的书法也不至于进人“恶札”的排名:要进的话,我倒想起另一位北大名人,那就是辜鸿铭先生。

辜鸿铭书法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赠刘景文》

辜鸿铭被称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奇人,他身世奇特,一八五七年出生于南洋马来亚槟榔屿一个英国人开的橡胶园里,父亲的祖籍福建,母亲则是葡萄牙人。自小聪敏的他被当地的苏格兰传教士布郎赏识,并收为义子。于是,十三岁的他被义父带回欧洲接受西洋教育,就读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一八七七年,他获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又去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专业,并研究德国文学、哲学,发表不少文章。而后辜又去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游学。在总共长达十四年的欧洲生涯中,不仅使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九种语言,更使他获得了十三个博士学位,成了深谙欧洲文化精髓的通才。五年回国后,他先于张之洞幕府做了十七年的洋文案,后又督办黄埔浚治局,清末时曾官至外务部左承等。由于他曾娶口籍姑娘吉田贞子为妾,所以,他幽默地称自己是“生于南洋,学于西洋,婚于东洋,仕于北洋”。

就这么一个喝着洋墨水长大的“东西南北”人,不要说传统书法没怎么练过,就是传统的中国文化,起初他也是一无所知,全是后来发力苦读恶补而成。

【作者】苏轼 【朝代】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

我想,辜鸿铭的一些笔墨功夫,主要就得益于他在张之洞幕府那段时期,花了十数年浸淫国学时所练就。不过从现存的一些墨迹来看,他在书法上似乎没有发愤下过临池摹帖的苦功,但出于实用功能的考虑,其常规的练习以及对碑帖的浏览阅读还是必不可少的.根据那时的环境,著述日记手札等一切书写工具还非毛笔不用,所以,从欧洲回来的辜鸿铭必须要经历一个从硬笔到软笔的痛苦转换过程。据说,刚开始时辜鸿铭对汉字的掌握和书写确实适应不了,写起来还时常缺胳膊少腿。有文记载说,他曾将“非”字两旁的六短横都写到两竖里面去了,引来一阵嘲笑。他后来专读《说文》,识得汉字甚至比一般的学士更多。在北大当教授时,他还和两个美国女士讲解中国的“妾”字,他说:“‘妾’字,即立女也;男人疲倦时,手靠其女也。’ 尽管辜鸿铭满腹洋文,但他对东方文化中许多被认为是“糟粕”的东西却非常热衷,比如,中国女人的小脚、一夫多妻制等等。两个美国女士听他对“妾”字的解释,立即反驳说:“那女子疲倦时,也可以找几个男人靠靠呀!”

辜鸿铭书法作品

全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翻译: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

菊残犹有傲霜枝上一句

除了赞同纳妾缠足外,辜鸿铭还非常喜欢清代男人头上的辫子。已进人民国了,人家都剪去了辫子,但唯有辜鸿铭依然穿着长袍马褂拖着辫子去教课,学生嘲笑他,他则回应道:“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永远存在的!”张勋生日时,他还以苏东坡的诗句来形容头上的辫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后他解释道:“擎雨盖”指的是清朝的大帽子,而“傲霜枝”指的是他和张勋都留着的长辫子。若撇开其他意义不谈,就这两句诗的妙用,充分显示了他的自信和不凡!

菊残犹有傲霜枝的上一句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自涵咏精研了中国经典文化后,辜鸿铭终成了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学者。他曾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他俩是爱丁堡大学的昔日同窗)大力推崇孔子学说,伊藤博文笑话他说:“先生留学欧美,精通西学,竟不知孔子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而不能行于今世哉。”辜却胸有成竹巧妙予以答道:“孔子之道,譬若数学之加减乘除,三三得九即三三得九,虽数千年而不易也。”一句话说得伊藤无言以应。辜鸿铭还是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大学》用精确流畅乃至优美的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的人,并以歌德等西哲为注释,以教化西人。所以在二十世纪初,辜鸿铭国外的名气要远大于国内,那时西方人甚至还流传这样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对于传统的中国书法自有一番独到的理解。我曾在一本书中读到他一段精辟的论点,他认为中国人之所以缺少精确性,其原因是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而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因此,他推论道:“中国人的毛笔或许可以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准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如果缺乏对中国笔墨的体验,不具有学问的深和趣味的真.这话是无论如何说不出的。

菊残犹有傲霜枝上一句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苏轼的《赠刘景文》。

上一篇 2023年05月18 02:24
下一篇 2023年04月22 12:28

相关推荐

  • 河豚的诗句,夸奖河豚鲜美的诗句

    夸奖河豚鲜美的诗句,秋冬季节,水落石出,鱼类不得不蛰伏于深水区。一元复始,春江水暖,汛期如期而至,蛰伏了一冬的鱼类便活跃起来,开始了新一轮洄游。在溯流而上的鱼类中,也包括了河豚。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

    2023年05月30 289
  • 与月有关的诗句,月的古诗大全

    夜晚,最浪漫的,当属星空。夜深人静,抬起头来,遥远的天上,星子点点,一轮弯月,犹如一只小船,带你到想去的远方。天上的星星里有人吗?它们是否也失眠了呢?与月有关的诗句如下:1、〔宋〕苏轼《春宵》:春宵一

    2023年04月18 210
  • 八百里秦川霸气诗句,赞美八百里秦川的诗句

    公元前202年,30岁的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联军围困于垓下,楚军被围困多日,军心涣散,毫无战心,虽然兵力还强盛,却处于四面楚歌和重重包围之下,虞姬见项王忧愁,作《和项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

    2023年05月18 295
  • 学而优则仕下一句,学而优则仕解释正确的是

    编者按: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

    2023年06月05 236
  • 满街梧桐月明中全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的这两句诗这应是大家对白露这个节气的初印象。白露,一个诗意的名词。也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

    2023年05月25 249
  • 描写兰花的诗句有哪些,最经典的兰花诗

    1.古诗词中的兰花,各有风骨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宋】苏轼《题杨次公春兰》2.懊恨幽兰强主张,花开不与我商量。鼻端触著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明】李日华《兰花二

    2023年04月13 249
  • 描写月色的诗句,描写月色迷人的诗句

    人人都爱草长莺飞,人人都爱花红柳绿,踏青、赏花,让春天绽放出最亮丽的光彩。可是,你知道春天的夜晚是怎样的吗?在诗人笔下,春天的夜晚,没有阳光,看不到草长莺飞,却自有一番清灵之美。10首春夜诗词,有花,

    2023年04月22 298
  • 茉莉诗句,最有名的茉莉诗句

    《满庭芳茉莉花》[宋代]柳永环佩青衣,盈盈素靥,临风无限清幽。出尘标格,和月最温柔。堪爱芳怀淡雅,纵离别,未肯衔愁。浸沉水,多情化作,杯底暗香流。凝眸,最有名的茉莉诗句,犹记得,菱花镜里,绿鬓梢头。胜

    2023年05月20 295
  • 时光匆匆的诗句,感叹时光匆匆的古诗

    匆匆岁月,流年时光,一转眼间一年的时间又将过去,许多人不禁一声感慨:匆匆岁月为谁忙?对多数人而言,这一年的成就无可陈述,虽在忙忙碌碌,但却茫然无绪,连叶嘉莹先生也曾感叹过:“岁月蹉跎过,感叹时光匆匆的

    2023年05月15 296
  • 夙夜在公下一句,什么叫夙夜在公

    什么叫夙夜在公,支付宝蚂蚁庄园小课堂2月23日每日一题答案是什么?支付宝蚂蚁庄园小课堂每天的凌晨更新一道题目,答对后能领取小鸡饲料,今天的问题是“诗经中“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形容的是什么场景?”不知道

    2023年05月31 293
  • 描写腊梅的元曲,描写冬天的元曲

    《落梅风·人初静》【元】马致远人初静,月正明。纱窗外玉梅斜映。梅花笑人偏弄影,月沉时一般孤零。落梅风·人初静音频:00:0004:27▲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译文4)鱼沉雁沓:比喻断绝了书

    2023年04月12 302
  • 夏明翰的就义诗的意思

    编者按: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制作的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正式上线推出。该片每集5分钟,共11集,选取了11位共

    2023年05月20 21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