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以亮,1966年生人。写作诗歌、随笔,兼及欧美诗歌翻译。作品散见各相关专业期刊,出版诗集《逆行》,翻译《波兰现代诗选》《扎加耶夫斯基诗歌精选》《捍卫热情》等。现居武汉。
诗人,冒充得道高僧,仿佛洞悉人生的最终秘密
李以亮
诗是什么?希姆博尔斯卡可能会说,我不知道……因为她相信“如今诗人都是怀疑论者,甚至首先是自我怀疑”。至于我,如果要回答,我只能说,诗就是诗——当然,这更像是一句同义反复的废话,但是它也许最能代表我现在的观点了。抽象地,或者一般地谈论诗歌,已经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对于具体的诗作,我也许会有自己固执的判断,我也乐于做出自己的判断,但是,对于历史以及各种媒介上浩如烟海的诗作,我们实在很难得出一个整体而符合实际的概括。诗是自由的,而自由当然不意味着“怎么都可以”,但是,至少意味着无穷的可能性。“诗就是诗”——我的意思是,诗,不适合再给它加上什么修饰语或者限定词。说“诗就是诗”,首先是为了让诗回到诗。
有一些诗人似乎想表示,自己怎么写就怎么有,所以极不讲究,忽视诗歌“技”的方面。拙胜巧,这是没有疑义的,但说的是大拙胜小巧。不讲究也是可以的,得先有那个功力,点石成金的才能。比如米沃什,他一个明显的长处,就是有能力将那些完全非诗的东西转化成诗。这是多年磨砺到达的化境。技进乎道,做起来难,没有说说那么容易。
我所欣赏的诗歌语言,是“适度的陌生化”,太过熟悉、平易,就失去了新奇,不能带来惊奇和审美的愉悦,甚至会流于陈腐;而太过陌生、生僻、奇险,则有可能人为地制造“隔”“隔膜”,因词害意,成为不能被人理解的“私语言”。(我高度认同维特根斯坦的观点:私语言是不存在的。)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歌语言的敏感性,首先就体现在对这个度的把握上,如何把握好“熟”和“生”的关系,也就是平易与陌生之间的度,往往是一个诗人终身需要警醒的问题。
诗从来不喜欢躲躲闪闪。所谓含蓄是指诗歌要有语言之外的东西,是不能言说的那一部分;能够说的,诗从来就不怕直截了当,相反,诗最忌兜圈子。实际上,也从来就不存在什么专属于诗的语言,或什么“诗的语言”。在大诗人那里什么样的语言都能成诗。所以,诗更在语言之外,只是必须经由语言到达。
现代主义者提出了一个“纯诗”的观念。纯诗的提出,可能是诗歌观念上的一个形而上学大发现,也必然只能是在法国这样文明和文化走到极致的地方被提出来。但是,依循“纯诗”的道路一味走下去,诗歌肯定枯竭。水至清无鱼,就是这个道理。米沃什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当然他的历史也不可能允许他走“纯诗”的道路。但是,“纯诗”概念的美学影响,不会轻易消失和磨灭,对于米沃什也是一样。“纯诗”概念体现的是诗人对诗的恒久价值的重视和追求,而轻视新闻主义的诗歌写作。说到底,我认为这仍然是一个真与美之间一个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的大问题。
为了对付某种粗鄙化、肤浅化的倾向,有人提出了“写作难度”“难度写作”的主张。这当然是必要的。不过我认为,难度首先是一种内在经验,而不是表现于外在。外观所见的难度,大多是一种炫耀;对作品而言是附加物,而有时,这种附加物竟成为作品的全部,这的确是一个误会。那些习惯依赖附加难度的人,他们最后往往落入自己的圈套,他们的目标反而变得降格以求。
必须说,也有一些写作中人,他们对难度的理解,被人造的难度幻觉耽误得太厉害,简直都没法纠正——如果不是被他们强大的误解系统所“纠正”。他们不是深入浅出,而是妄图“浅入深出”,这怎么可能呢?
我相信,评判一部作品时,不把审美判断之外的任何因素置于审美判断之上,这大概是难的,但是,也绝不是不可能的。想一想,我们面对大自然的作品时,就能轻而易举地做到,因为我们从不试图贿赂大自然。我看重的诗歌批评,首先是一种尊重,其次是一种热情的参与。如果学者的求真精神是学术的最高道德,一个诗歌批评者对于审美品级的追求,就是最高道德。
中国诗人之缺乏理性逻辑,表面看是个优点(如果直觉能力还不错的话),但是缺乏理性逻辑最终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弱点,最终使他们所写的东西一律比较单薄,缺乏内在的力量。这在中西诗歌的对比阅读里,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非理性不是反理性,更不是抛弃理性(抛弃理性了,怎么言说那个非理性?)非理性,是反对理性的霸权,反对理性的至高无上、无所不能,本质上是对理性独断的补充,有对立,更有互补的性质。
诗人和艺术家的骄傲只应该是出于对生命纯洁性、高贵性的维护,绝不是高人一等的自以为是。启蒙时代有句话,只有高贵的人,没有高等的人。对于世俗的蔑视如果不能兼以“同情的理解”来中和,很可能只是一种精英主义的幻觉。这也许永远都会是一个悠久的悖论。在这个问题上,诗人和艺术家也许同样必须与“待解决的问题”长期共存。所以,骄傲仍然值得保持,理解也需要实现。
如今说“原创”一词,难道是不需要勇气的吗?但是,我也绝对不是否定“原创性”的存在,那种在经验和技艺层面“一次性”的东西,仍然是需要乃至必需的。而且说到底,真正伟大的艺术的技巧和经验都只能是“一次性”的。所谓“难度”,应作如是观。
不要相信“这是诗的时代、这不是诗的时代”之类的说辞。它们毫无实际意义。哪个时代明确是诗的?没有。其实,某个诗歌的意思,任何时代都可以是诗的时代,考验诗人的不过是看他有无吸附能力、容纳能力与提纯能力,赋予它形式意义的能力。
文本内外:在文本之内,要避免以道德判断代替审美判断;在文本外,要避免以审美判断代替道德判断。
轻盈之轻与轻浮之轻,这是一个经常被混淆的概念。
在分享关于奥秘的经验这一点上,诗人,艺术家,哲学家以及科学家都是一样的。
哲学知识可能在哲学教授那里,但哲学不一定。神学知识可能在神学院那里,神就不一定。诗歌知识可能在诗歌博士和种种“家”那里,诗就不一定。智慧,神,诗性,是可以属于任何人的,但是不一定属于皓首穷经的人。
无论曾经多么有才气、多么有建树的诗人,那股子“气”没有了之后,无不走上一条“以文为诗”的路子。“以文为诗”就是没有诗。而且,在创作的意义上来说,“以文为诗”的确有着智力上的某种自贬的成分。
研究后现代理论的杰姆逊,讲过一个很富启示性的话:在所谓零度写作中,作者试图强制性地消除文学符号,在这一状态中,严格的中性和简朴的风格充满了对文学写作中固有缺陷的宽恕。这话照妖镜般照出了各种偷懒、平庸的写作。文学性与非文学性是相对的,是转化的,昨天非文学性的今天可能就是文学性了,反之亦然。诗歌中的客观主义倾向,或裸诗,或反诗,它们的成立都是以诗歌里文学性的泛滥和过度为前提的,否则只是对文学性匮乏的掩饰。失去矫正的对象,失去深度的客观,仅仅以物观物,那只是一个显著的缺点而不是创新,是任何懒汉和缺乏才华的人都可以做到的。
一般说来,写作者的起点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一,是从个体的生命冲动开始,然后有所变化,侧重体验、表达。其二,则更多地依托一个外在于个体生命的“庞然大物”,重传统重谱系重技术。起点往往决定后来的走向,根据我的片面观察,我只能说,第一种更“对”,第二种更“好”。
从追求改变、异质乃至颠覆的意义来讲,反讽、冒犯都是成立的、必要的。从追求经典,至少是与经典互文、同构的意义来讲,继承、同一、遵循吸引律而不是排斥律,同样是成立和有效的。是否先锋,完全取决于对于当时具体情势的判断,这里有个现实针对性的问题。把先锋搞成姿态,肯定是最大的恶俗。事实上我看到两种陷阱:玩颠覆与异质的一边,已经让人看不到什么异质,至多是在那一点异质性上的广泛复制,结果是大量浅薄的同质乃至无质。而在玩互文与同一的一边,往往是把自己也玩丢了,只有十足的吸引律而无必要的排斥律。他们都忘记了根本的一点:艺术有着“变”与“不变”两方面的要求。
所有的艺术都同时既是表象,也是象征。理解了这句话的人,便懂得了艺术的大半,甚至是根本。艺术家的才能,在于他有能力浑然地呈现世界的表象与本质于一体。我们常常称赞的直觉、想象、洞察力等等,无不集中体现在这里。
试图将一切都隐喻化的努力,往往是初学者的歧途。
希尼把依赖自动和本能的写作称为“灵感的自行生效的运作”。灵感,很好。不过,多少无效劳动假汝之名而行?瓦雷里说:在现代的情景下写诗,必须与把诗歌视为灵感的传统观念做斗争。
如果说创作上的偏执还不失为个性,理论和批评上的偏执则简直是别有用心。用偏执的理论指导自己,顶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妄图左右他人,一定是捣鬼。
无效的天真,腐朽的世故。我们需要警惕这两方面的敌人。
审美不只有疲劳,还是有惰性的——它依附在人的惰性上,伴以怀旧、好古癖、对秩序的维护、对生命力和创造力衰减的掩饰。
审美意识的老化,不是以长出皱纹、豁牙和迈不动腿这样明显的方式发生,而是以积尘、侵蚀那样缓慢的方式发生的。它往往只服从权威、传承和戒律,借以扼杀审美对象中萌生的新芽和敏感性。
论证显而易见的事情,不是诗人的爱好。真正的诗人一击而中,哪里需要那么罗嗦。含蓄从来不是说半头话,但也不是将一个句子转弯抹角说几行。没有实质性内容,罗嗦半天就是语言的空转,写作就仍然只是文字游戏。漂亮的文字技术永远掩盖不了实质性的空虚、空洞、浮泛。所以这几乎就是个铁律:用血与命写的文字,永远高于墨与水所写的文字。
价值多元后是否一定意味着价值的相对性?导致终极价值的取消?我知道的最坏的一种情况就是取消价值判断,所谓上帝死后一切都是可以的,但这毕竟只是自欺。另外一种是以个人化的独断和坚持,对抗混乱的价值立场,或者试图将它上升为普遍性,但效果有限。
批评是最高的尊重,谄媚是最深的轻蔑。
遇见X博士,他说他在想一个问题:无身份。这让我想到:什么都不是,我难道就不是我吗?
在回答我对波兰诗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的时候,我卑之无甚高论地说:我感到他们写正常的诗歌,力图做正常的人。他们的大天才都是如此,牢牢占据着正席,引导着潮流,即便是有另外各种不同的声音,也是次要的补充。为什么如此?从诗歌内部说,这就是所谓正声。从历史上说,这跟他们的民族命运有很大关系,因为被剥夺了正常生活的条件,他们就愈是向往和营造。如果他们的先锋艺术包括诗歌,不能呼应这个根本的愿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诗人,冒充得道的高僧,仿佛洞悉了人生的最终秘密,失去困惑与痛苦,一副什么都已经看穿了的样子,如果不算是一个致命的缺陷,也的确不是什么优点。
一个人不能拥有明确而恰切的问题意识,是敏锐性正在丧失或者已经丧失的症状。
动物在极度的孤独和寒冷之中就没有类的分别了,它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生命。这是大地上一首无题的诗。可惜诗人很少写出这样的感觉。
敞开心灵之所以必要,倒不是为了让别人走进来,而是说,舍此,你不可能真正进入到世界里。
1、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2、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
我坚持认为不存在什么天然具有诗意的东西。比如自然风景,似乎最可能天然地具有诗意,存在就是美,但它仍然可能是空洞的,不经人化、不在具体语境下赋予其特殊的语意,它就不是诗的。
真正能够赋予你骄傲的人,一定是你能够引以为傲的人。
“诗产生于我们的感觉开始爱这个世界的时刻”,如果找不到这样的时刻,我以为沉默胜于聒噪、隐匿胜于出镜……即便在反讽的当口,无惧于出丑,也要保持分寸,不能沦为自我作践。
如果你默认跟所有的人同行,你会沦为一个白痴。如果你拒绝跟所有人同行,你也会成为一个白痴。
敏锐和宽容不是一对反义词,一个人可以是既敏锐同时又是宽容的,但是这往往很难,只出现在那些真正的通人那里,更常见的是一个人如果敏锐就难得宽容,一个人宽容就往往变得不够敏锐。有人容易做到敏锐,有人容易做到宽容。至于我,如果不能得兼,不愿以失去敏锐为代价去获得那个宽容。
剥离精神的维度,仅仅靠智力而进行分行书写,此为诗的根本歧途,甚至是对诗的背叛。诗之为诗,就是作为精神的载体而存在的。剥离精神的载体,再漂亮也只是一个死的躯壳。
一方面,肯定应该把写作当作一门手艺,如此庶几可以入门,所谓技进乎道。另一方面,还是要注重写作的非手艺性质,即侧重精神上的继承与养成。二者也许本来就是一体两面。
如果诗歌写作裹挟了一个人全部,甚至吞噬了个人之外的全部生活,那么,所谓诗歌不要也罢。如果诗歌话题沦落到要不要说人话,那么不讨论也罢。如果诗歌精神,特别是所谓先锋精神的衡量尺度,被降低到是不是口语,那么先不先锋,不管也罢。
抒情的急迫导致抒情,而不是写作的急迫——写作的急迫最多成就个人的野心。而抒情的专业性强制性地促使人放弃陈词滥调,意识不到这种强制性正说明专业性的缺乏。对因袭的恐惧正是出于写作的本能,对重复(包括各种改头换面的重复)的逃避,这正是写作的良心。写作的专业性强制我们下笔就必须诚实地追求自然贴切精确适度,以与情感相匹配,否则会因重复因袭懒惰因不济而羞愧。这种情形在恋爱中的诗人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比如一首情诗既要是诗的,又要是真实的,新颖奇特与自然真实必须兼俱,陈腐或刻意或浮夸,都是失败。庞德说,技巧考验真诚,应作如是观。
写作具有这样一种意义:它不在结果,甚至不在于过程,而在它使人心生一种由生命未完成而要竭力完成的期许。
“我的诗是清醒的。”米沃什说。而清醒和理智很可能更多属于一种散文精神,诗歌需要迷狂和热情。米沃什是如何统一起来达到如他所说的邪灵附体的状态的呢?无他,冷到极致便热到极致。米沃什的酒神,乃是饱含理性激情的邪灵,不是恶魔但也不是简单的天使,它代表了20世纪的诗神。
在我们的时代,做一个渊博的人并非什么难事。学问是什么?学问是否有益于心智?心智大小意味着什么?心智成熟又是什么意思?可能衡量标准是很不一样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同样一个东西有人觉得有趣有人觉得乏味,为什么有人觉得肉麻有人觉得有趣。我唯一确信的是人不应该活得太小,我常常同情于骆一禾的一句感叹:“人生有许多事情妨碍人之博大。”写作里,有许多东西值得考量:思想,情感,情怀,心智,经验,阅历,感受,想象……它们有区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才能巨大的人难道不正是一个博大的人吗?得过且过是容易的,沾沾自喜是容易的,做一个博大而安详的人却太难太难。
比起反讽的时刻,我还是更喜欢沉迷于崇敬的时刻。反讽也许是有趣的,却仍然是无力的,缺乏光晕的。崇敬带来的却是高山大海的惊奇,虽不能致心向往之的感受,是对同一的渴望,不是虚荣的代入,而是真实的融入,不再悲哀于自我的渺小与卑微,内心弥漫着的是庆幸,是感激,打消了尘土飞扬的野心与欲望。
李以亮的诗
给我孩子的生日
我不惧怕时光
使我变老,却害怕它让我的孩子长大
算一算,我已经丢失了多少
1、诗歌的意思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2、诗歌的发展 《诗经》→ 《楚辞》→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
孩子沙上的脚印
我曾幻想将它们能制成拓片
像母亲保存多年
我孩时的鞋样。我的双臂
在空中环抱,只有一个有限的半径
唉,我又怎能拒绝
一个孩子的成长而不祈祷
世界,我交给你,我生命的小蚂蚁
你行进的步伐会轻一些吗
我交给你,一个健康可爱的孩子
今生就注定了
疼痛之后,还是疼痛
2002年
瞬间
那少年,模仿小鸟,双手平展如翅
脚下的单车飞也似的冲向坡底,爽风鼓满了他的上衣
二十年前,我是这独幕戏的主角
此刻,我远远看着他,仿佛远去的不是那少年,而是我自己
2002年
如果我老了
如果我老了,无论六十岁,五十岁
还是更早,我会对自己说:老了
就是老了,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将自己与年轻人区别开来,不要混迹
青年之中,搅乱他们的游戏。不,我不会
允许自己老不正经,或是假冒天真
如果我写诗,诗里要有酒
如果我唱歌,调子不会定得太高
如果还有什么雄心壮志,我将只让
一个人知道。我将时刻提醒自己
什么叫不可能。我不会沉湎于过去
回不到现实中来。我的想法是
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好让后生们瞧瞧
几十年的光阴,会不会从一个人的手中漏掉。
2002年
你在他们中间
你不喜欢,我也厌烦了
这张苦瓜脸。但我不能打碎镜子
但我依然靠取笑世人取乐。然后,我说
我是爱你们的!当然,你在他们中间
你跟他们不同
你镇定我的睡眠,给我梦想,但你早已放弃了你的爱
热情是天真,无异于浅薄
你钻进自己的老鼠洞,那里最温暖,最安全
2005年
夜行
暗送秋波的人愤怒地走了
因为我故意的疏忽
长老们不分昼夜
一身黑衣
他们的面孔令我作呕
他们因无力行动而端坐如仪出口成诵
我坚持洗耳
眼睛、牙齿
和各种隐秘部位
这恒久的洁癖滋扰我全身
午夜。白酒红酒啤酒
由外而内,自上而下
打通关节
我在一棵老树下
掏出冷兵器时代的长矛,瞄准星星
2007年
雪中六行
恍惚。泥泞
向着没有目的的目的地进发
这是隆冬的狂欢节
还是天空举行的盛大葬礼?
庆幸吧,无论
狂欢还是葬礼,你都还只是缺席者
2012年
我有
我有一所房子,远离大海但也春暖花开
我有一卷诗歌,未及面世、面世必遭嫉恨
我有一个朋友,臭味相投,可恨却乏为人识
我们彼此深知,还常常互相点火,策动骄傲
2014年
状态
天气预报说,今天已是小雪。
年轻人又开始庆祝。
但节气不是节日。
神也不是神仙。
这些,如何能跟他们说清楚?
总有一些留鸟,在此越冬。
画眉?喜鹊?白头翁?
惟有乌鸦,永远离群索居。
此外,也永远会有一排瓦雀。
并立电线,展览集体的孤独。
每一天都在变短。
每一刻都在变长。
在每次决定和行动之间
诗歌的词语解释是:诗歌shīgē。(1)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诗歌的词语解释是:诗歌shīgē。(1)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词性是:名词。注音是:ㄕㄍㄜ。
都是早些年,你不假思索
就能一跃而过的
重山,河流,沼泽地……
有没有一种
错误
——连改正本身
也是一种错误?
再也不能装作感觉良好
再也不能出门时
少穿一件衣服
再也不能装作热情尚存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
却在滥用之后,带着深深的内伤
返回、蜷缩、喘息
像一头出击未果的狮子
最好无思,无欲。
在空房子的
空窗子后
等待灰尘,在夕光里下落
2014年
节日
当问候和回复成为负担,请允许我
以沉默表达我的祝福。
如果你心里没有我,请不必
费力想起,你没有亏欠。
在我心里,也有一个小小的阁楼
请原谅我,小心将你藏匿。
一颗无名的星辰,指引我的生命。
而我们相遇的地方,即是我们的终点。
2014年
从前的朋友
从前的朋友离我而去。哦,不——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是我离开了他们。那些黑暗中的朋友
陪我度过了多少艰难的时光。
许多个夜晚,我在纸上写词。
一只蟋蟀,置身某个角落,为我谱曲。
北方的冬季,我空着肚子,描绘一座
南方的果园,一只不甚讨人喜欢的老鼠
拖着一截地瓜,钻进了厨房。
企业回花圈挽联怎么写,挽联写法样板 花圈挽联格式: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字体较大) 1.上联右上,用较小字写,悼念(逝者名字)、沉痛悼念(逝者名字)或(逝者名字)千古; 2.下联左下,用较小字写,(名字)敬挽、(名字)泣挽、(名字)拜挽或写上赠送单位。
在我的床头,一只亲密的壁虎为我守侯
可能的袭击。失眠之夜,我兴味盎然地
欣赏蜘蛛们极具冒险的杂技表演。
我搬了家。我离开了他们。
想一想,就是这样:一点点物质
的优越,就可以让一个人背信弃义。
梦见父亲
在午后的小睡中竟然
又梦见父亲。生前一样,落落寡欢的神情
隐隐记得他站在屋后的树藤下冲澡
“只有这件事他站着。”我曾这样揶揄
一个河边长大的人,终身不曾
下河游泳,他是怎么做到的?
九岁那年,我以舍得一身剐的勇气逃出
他的掌心,并且无师自通地学会凫水
以后,更多次拂逆他的意志
我发誓,他是我的第一个敌人
即便现在,比起他那奇怪的爱
我仍然更钟情于自由。但我早已学会理解他
这个被时代打倒在地的人
我那一年的童子尿,不过治好了他表面的腰
火山诗话推出当今诗坛评论家作品,欢迎指导批评;您的转发是最好的鼓励!
诚邀您关注火山诗话,与您一同读好诗,选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