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大多都是仕途失意之人,即使官拜太师的苏辙,除了文学以外,也少有建树。
纵观北宋百余年,在文学和仕途上都算大有作为的,就得说一说王安石了。
开启了苏轼贬谪之路的王安石,不论从文学还是历史角度,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人。
赵匡胤“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结束了唐末以来的乱世。
而赵光义高粱河之败,让北宋彻底失去了夺回燕云十六州的机会,辽国的存在,如鲠在喉。
百年下来,除了一直和西夏征战的西军,再难找出有战斗力的精兵。
但北宋却处于“举世黄粱梦正酣”的情况,少有意识到现状的人。
靖康之耻的影响一直持续了数十年。
依托于残山剩水之间的南宋,方庭硕出使金国,描述了他见到的北宋历代皇帝的陵寝的情况。
“永昌陵以下皆惊犯,泰陵至暴露,庭硕解衣覆之。”
简单来说,就是除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墓外,都被劫掠,宋哲宗的尸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王安石曾为了阻止这一切,主持变法,试图将驶向深渊的北宋王朝拉回来,青苗法、保甲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将兵法......可他的理想和抱负,终归如梦一般,消散。
回顾历史,王安石毫无疑问算是悲情的角色,他试图力挽狂澜,却最终失败,仅以身免。
一如他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