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越千年出自于哪首诗,往事越千里出自哪里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上征伐乌桓,秋,大胜而归。回程的路上,曹操登临碣石山(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具体位置有争议),望着滔滔沧海,往事越千里出自哪里,他胸中豪情洋溢,写下了一首大气磅礴的“秋风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上征伐乌桓,秋,大胜而归。

往事越千年出自于哪首诗

回程的路上,曹操登临碣石山(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具体位置有争议),望着滔滔沧海,往事越千里出自哪里,他胸中豪情洋溢,写下了一首大气磅礴的“秋风诗”——《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出自毛泽东的作品《浪淘沙·北戴河》全诗如下:《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当时乌桓是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的时候,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也是这一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勾结乌桓首领蹋顿(tà dùn),屡次骚扰边境,妄图东山再起。

为了断绝袁氏复起的后患,曹操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战争一打,就是近一年。

次年八月,两军在白狼山狭路相逢。当时乌桓军队数量众多,而曹操则兵力微弱,主力重兵都还在后方。

眼看着生死就在一线之间,曹操力排众议,亲手将所持麾授予大将张辽,按照他的提议:

往事越千年出自于哪首诗

趁着乌桓军队阵势不整,立刻交战。

张辽也不负众望,带领先锋部队,大败乌桓,临阵斩杀了以骁勇闻名的乌桓首领蹋顿,降者有20余万人。

这次战役,不仅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让曹操统一天下的宏愿,再迈进了一步。

了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此时我们再回头看这首《观沧海》,不难读出曹操心中,此时该是如何的波澜壮阔。

“观沧海”,一个“观”字统领全篇。

诗人一步步登上了碣石山顶,他举目望去,大海的恢弘壮阔,尽收眼底。

不远处有山岛突兀耸立,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两相映衬。

小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

一阵萧瑟的秋风掠过,大海上波涛暗涌。

在曹操的笔下,大海澎湃壮美,浩浩淼淼;山岛挺拔高耸,草木丰美。

出自现代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译文:往事已经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换了新颜。浪淘沙:词牌名。北戴河:在。

虽是秋色,却绝无半点衰飒寥落之气。

比之后世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更多了几分开阔意境、雄浑气势。

如果说,前面数句,诗人还在老老实实地据实写景。

那么到了结尾“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的想象力 ,终于开始痛快驰骋。

诗人仿佛看到,那浩瀚的海洋,成了万物的发源地。

往事越千年出自于哪首诗

光芒万丈的太阳,皎洁柔美的月亮,都自大海中来来去去,运行无拘。

星光灿烂,银河璀璨,都自海洋中孕育生发,然后冉冉而出。

它孕大含深,动荡不安。

它海纳百川,有容万物。

它吞吐天地,含蕴日月。

此时此刻,在诗人的忘情想象书写中,那本没有生命的大海,已然被赋予了卓绝而饱满的性格。

大海,终于成为了诗人自己的化身。

此时此刻,作为诗人的曹操,与作为政治家、军事家、野心家的曹操,合二为一。

他拥有着最博大的胸怀,怀揣着最恢弘的抱负。

盼望着如大海容纳万物一般,收揽英才,踔厉奋发,早日结束乱世纷争,一统天下。

“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

毛泽东的诗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遗篇指的是魏武帝曹操的《观沧海》。这句诗是毛泽东在1954年夏写的。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在那个群雄逐鹿、白骨纵横的东汉末年,曹操曾是许多人心中,那个时代的希望。

《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塑造,一度让他成为“奸诈”的代名词。

然而在一代伟人毛泽东心中,曹操的地位却很是非凡。

1954年夏天,毛泽东来到秦皇岛北戴河游泳,游完泳后,他一边在沙滩漫步,一边口中念念有词。

身旁警卫好奇问他,念的什么?

毛泽东提高了声音,一字一字再念了一遍,正是曹操的《观沧海》。

他还补充说:

“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游罢上岸,他兴致依然高涨,写下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中的遗篇是指《观沧海》原文如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出自词——《浪淘沙·北戴河》。《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简析:这首词一开始就展现出雄浑。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人间岁月,如白驹过隙,太匆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场景总在一遍遍上演。

上一篇 2023年04月23 07:29
下一篇 2023年05月18 11:44

相关推荐

  • 带有春的诗句,带有春字的诗句1000首

    和煦的暖风吹来,枝头生出点点新绿,燕子喳喳叫着……有人悄悄在耳边说:春天来了。春天总是承载着最多的希望,酝酿着更多的花开。诗人们也爱春天,韩愈邀好友出来游玩,写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白

    2023年05月31 267
  • 有关孝的诗句,关于孝的诗词佳句

    人世间最难报的就是父母恩,愿我们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双亲。《思母》与恭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孟浩然十五彩衣年,承

    2023年04月18 224
  • 一声叹息下一句是什么,一声叹息两行泪

    【探寻细节的魅力与张力】开栏的话如果说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情节是“骨骼”,那么细节无疑是作品的“血肉”。无论是写人、绘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造境,都离不开绵密丰满、丝丝入扣的细节描写。俄国文

    2023年06月01 206
  • 赞美狐仙的诗句,狐仙七言诗

    晋代的风水大师兼志怪小说作家郭璞在《玄中记》中煞有介事的说:狐狸长到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长到一百岁就能成为美女。再长那就成了狐仙。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要是长到一千

    2023年04月10 242
  • 豪情万丈的诗句,远大抱负且霸气的古诗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远大抱负且霸气的古诗,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老将行(节选)【唐】王维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2023年05月02 286
  • 赞美夕阳晚霞的诗句,古人赞美晚霞的诗句

    夕阳美如画,清风醉晚霞,温婉拥雅韵,墨色度芳华。海天一色间,暮色浴群山,苍茫雾轻拂,碧蓝接天映。疏林斜晖,残照当楼,如血的残阳伴随着古人们走过了数千年,也在他们的诗词中流传了数千年。《登乐游原》【唐代

    2023年05月18 235
  • 桃花依旧笑春风的上一句是什么

    桃花图轴谈志伊/绘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广为传诵。如果不是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崔护可能早就沉埋于岁月的河床之中。《全唐诗》收录其诗6首,实际上他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坛乃至中国诗歌史上成为“著名诗人

    2023年04月18 273
  • 春回大地下一句是什么,春回大地对应下联

    芳菲三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无声无息间,万千蓓蕾一夜挤满枝头。育秧、栽种,赏花、踏青……盎然春意映入人们眼帘,希望孕育在忙碌劳作的双手中。所见是笑脸,处处是生机。三月,乍暖还寒,却是蜡梅盛放时节。在

    2023年05月30 278
  • 寒窗苦读的励志诗句,十年寒窗终不负,一生韶华亦可期

    今年高考已然结束了,莘莘学子们十年的寒窗苦读,两天的奋笔疾书,都在高考这一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下一步就该等待金榜题名,进入心仪的大学深造。从此海阔天空,鸟飞鱼跃,任君闯荡了。说到金榜题名,小编特意搜寻

    2023年05月15 571
  • 元曲最具代表性人物及作品,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双调·拨不断元代:马致远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桥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南吕】一枝花_惜春夺残造元代:马致远惜春夺残造化功,占断繁华富,芳名喧上苑,和气满皇都。论春秀

    2023年04月18 278
  • 刚柔并济下一句,刚柔相济的下一句是什么

    人有刚毅之性,亦有温柔之美,炼炉之刚与绕指柔情是人性的完美结合。是人格的双重升华,无论是在人生路上披荆斩棘,还是在花前月下诗情画意,都是我们成就和谐自我的两种品质。刚柔相济的下一句是什么,因为刚毅,人

    2023年05月11 232
  • 李白怀才不遇的诗句,将进酒李白怀才不遇的句子

    他,被称为“诗仙”,去世一千多年,依然让人念念不忘;他爱写诗,余光中说: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爱交友,点点心意,都在字里行间。他叫李白。作为中国人,没有人不会背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023年04月24 24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