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清明》诗家喻户晓,连带着清明这个节气也成为24节气中最广为人知的节气了!
其实,还有一首唐诗,记录了古代的一个节日,诗写成后,日暮汉宫传蜡烛讽刺了什么,皇帝爱得不得了,当即提拔了坐“冷板凳”的诗人。可谓是一首诗改变了命运。
这就是唐代诗人韩翃的诗作《寒食》。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是古代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此诗写寒食这一天,京中景象、宫廷景象。
寒食本是一个清冷的节日,可韩翃写的《寒食》诗却让他迎来了暮年的曙光。
据说,唐德宗读到这首诗后,非常喜欢。
2、 诗词原文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3、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
在此之前,皇帝一直缺乏起草文告、命令的人,中书省两次提名人选,皇帝都没有批。
再请示的时候,皇帝说:让韩翃来做吧!
当时有一个和韩翃同名同姓的人,担任江淮刺史。宰相请示说:有两个韩翃,不知是哪一个?
唐德宗说: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二、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此时的韩翃,并不知道,因为这首《寒食》诗,他的人生重燃希望。
韩翃少年便有才华,35岁考中进士,侯希逸镇守青淄时,韩翃在他手下当从事。后来被罢官,闲居十年。
试想,此时的韩翃,已是暮年,人生可能就这样,担任一个不痛不痒的官职,就走到尽头了。
可没想到一首《寒食》诗让他受到唐德宗的赏识,韩翃以驾部郎中升任为知制诰,后来,在中书舍人的职位上终老了。
日暮汉宫传蜡烛出自《寒食》。《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
当时,不仅是唐德宗,这首《寒食》诗还倍受当时士人的喜爱,传唱不绝。
从皇帝到士人,都喜爱这首诗,到底这首《寒食》诗有什么魅力,让这么多人为它点赞叫好呢?
我们再来细读这首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轻烟散入五侯家”正是这种寒食皇家制度的写照。
有人说,此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我想,这可能就是唐德宗和士人钟爱此诗的原因之一吧。
用艺术成就上来看,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呢?
该诗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两点: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二是用字精妙,准确传神。如“飞”字、“斜”字、“传”字、“散”字,不仅本身不可移换,而且相互照应。
徐增《而庵说唐诗》对此有细微的评述:“不飞花,飞字窥作者之意。初欲用开字,开字不妙,故用飞字。开字呆,飞字灵,与下句风字有情。东字与春字有情,柳字与花字有情,御字与宫字有情,斜字与飞字有情,蜡烛字与日暮字有情,烟字与风字有情,青(轻)字与柳字有情,五侯字与汉字有情,散字与传字有情,寒食二字又装叠得妙。其用心细密,如一匹蜀锦,无一丝跳梭,真正能手。”
这些专业的评论我们可能看不大懂,但是,隐娘觉得这首《寒食》,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清新自然。
李白曾称赞友人的文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好的文章不须太雕琢,质朴清新就好。
这首《寒食》诗用语浅易却含意深刻,没有大历诗人普遍的重雕琢而无内容的毛病,而这也是此诗备受后世赞誉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