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滴水藏海】 春风已度玉门关
阳关新绿。范培珅
□ 查 干
“羌笛何须怨杨柳”是王之涣名作《凉州词二首·其一》中的诗句。全诗简单明了,十分好懂: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白云中间。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那边,一座孤城玉门关耸立着,显得冷峻又孤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天迟迟不来呢,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抬眼西望,黄沙茫茫,连着无垠的戈壁。不见一棵树,想见一棵小草都很奢侈。只有骆驼刺,稀稀拉拉地长在那里。叶很短,刺尖也长。还有沙漠壁虎,藏入乱石间,东张西望,很是警觉的样子。世间万物,各有各的生存法则,我竟羡慕起它的坚韧与生存能力。
我喜欢甘肃这片土地,前后去过五六次,喜欢它的苍凉、辽阔,以及质朴。它的地底,埋有往日的辉煌历史,往日的繁华,往日的人文与哲思。
在甘肃友人的陪伴下,我走过整个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在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长约1000公里,宽几公里至近200公里。我叩动过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城市那厚重的历史之门。那里的人,格外质朴、豪爽、勤勉。那里的酒,格外香甜、绵柔,一饮即醉,却不上头。河西走廊是片富饶之地,它的人文历史是无价的宝藏。在行车途中,窗外是覆盖着白雪的祁连诸峰和乌鞘岭,我目不转睛地凝视山岭之下正安详地啃草的白牦牛和黑牦牛。我总觉得,它们不是一群被驯服过的牲畜,而是这片土地的主宰者,它们走下祁连山,凝望着这个世界的沧桑变迁。
斗转星移,又是几十年过去了,正如我国的许多沙漠地带一样,如今,这片土地上,沙在退,人在进。一片片戈壁荒漠,正在变成生命的绿洲。这便是我们这个古老族群的韧性与智慧。假如有生命轮回,假如王维重新踏上这片土地,踏上这条长长的河西走廊,“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忧定会消解。王之涣也不必再感叹“羌笛何须怨杨柳”了,春风早就度过了玉门关和阳关。连往日显得孤寂、哀怨的沙漠驼铃声,都变得清新、愉悦,充满了春天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