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无限制的爱和纵容,滋生的居然是恨和埋怨。
不知道感恩的孩子,父母为他付出的再多,在他眼里都是常态,一旦他眼里的常态被打破,就会心生怨恨。
莎士比亚在他的《李尔王》中写道:
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能噬痛人心。
世上最可悲的,莫过于父母等着孩子感恩的时候,孩子却在等着父母道歉。
亲情不需要回报,但值得感恩。
打是亲骂是爱的,下一句为不打不相爱。这应该就是属于爱人之间的打情骂俏。那么两个人之间恩爱的表现有什么呢?在一起的时候能够相互依赖对方,感受到这种亲密关系带给人的欢愉,分开的时候也能各自独立,去竭尽全力进行。
中国有句老话叫“养儿防老”。
但大部分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出于本能,并不是寻求回报。
教育孩子感恩,也只是为了让他们知道,他们正享受着别人的付出,他们的生活因为别人的付出而幸福。
尼采说:“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
林则徐也说:“存心不好,风水无益;父母不敬,奉神无益。”
亲情不是单方面的爱与呵护,更该是双方的温暖与慰藉。
感恩之心,不是债务负担,而是催人向上的动力。
钱瑗十岁时,首次回到钱家老宅。
彼时钱家大大小小的孩子,全都聚集在院里玩耍,唯有钱瑗静静守在祖父身旁看书。
女孩儿靠在祖父床尾,一会儿为他掖掖被子,一会儿又去翻翻书页。
懂得感恩的孩子,会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身边的人,并竭尽所能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的懂事和坚强,乐观和感恩,将会成为一生的财富。
感恩之心,源自于爱;爱是成全,更是放手。
教会孩子感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感恩之心,最重要的,就是爱。
旧观念中,“打是亲骂是爱”,一言不合就责罚,其实是一种粗暴和懒惰。
后来又盛行“鼓励教育”,一切都按照孩子的意愿来,在衣食住行上无微不至,却对孩子的感情敷衍了事,也远远称不上是爱。
在教育孩子上,杨绛和钱钟书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1. 夫妻恩爱,润物无声。
钱钟书和杨绛伉俪情深,举案齐眉,女儿在两人的熏陶下,从小就会照顾人。
每逢钱钟书去外地出差,从不嘱咐杨绛照顾好女儿。
他只嘱咐阿瑗好好照顾妈妈,而钱瑗也总是很负责地答应下来。
每逢爸爸因病请假,钱瑗又跑去安慰爸爸:
“提勒提勒耳朵,胡噜胡噜毛,我们的爸爸吓不着。”
如果夫妻俩以儿女为中心活着,就会一味的溺爱和娇惯;
打是亲,骂去爱,情到深时用脚踹
如果夫妻关系恶劣,家庭氛围剑拔弩张,孩子的心理也会有阴影。
打是情骂是爱,不打不骂不相爱,为了中国下一代。你们两个必须谈恋爱
相反,如果夫妻二人相亲相爱,孩子也会学习大人模样,学会爱和陪伴,自然懂得感恩。
2. 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杨绛曾经说过:“榜样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他们对女儿的教育,从不训示,而是潜移默化的渗透。
两人爱看书,女儿见了,便照模照样的来读,渐渐入道。
钱钟书也从来摆不出父亲的威严,他比女儿还调皮。
“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或打是情,骂是爱,不打不骂不相爱’。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才是怪,爱到极限用脚踹。
每天睡觉,他都会把女儿的玩具、镜子、文具藏进被窝里,设置陷阱,让女儿上钩。二人乐此不疲。
和孩子在一起,不必太过严苛。
让孩子玩着学,孩子心中没有隔膜,快乐成长的同时,心中充满温暖。
当然就会温暖地回馈父母,和这个世界。
3. 适当放手,学会独立。
钱瑗小时候,有不懂的英文,便去问父亲。
钱钟书并不教她,而是鼓励她自己去查找,有时候为了查一个释义,甚至要翻看5、6本英文字典。
夫妻两人从不大包大揽,也就养成了钱瑗独立的性格。
杨绛曾在散文集《我们仨》中写道:
“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现在许多父母负重前行,刻意留给孩子一片岁月静好。
但责任与感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父母只有学会适当放手,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己飞翔。
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报,是养出感恩的孩子。
1997年岁暮,钱瑗写了一首打油诗,给妈妈杨绛拜年:
牛儿不吃草,想把娘恩报。
愿采忘忧花,藉此谢娘生。
此时的钱瑗正在重病,已经不能进食,这首诗写成没多久,她就去世了。
她最后留给人世间的,是对父母的爱与感恩。
毕淑敏说: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
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所谓教会孩子“感恩”,并不是耳提命面的告诉孩子家长有多不容易,要孩子长大之后孝顺。
而是教会孩子爱的能力,学会爱自己,学会爱父母,学会爱生活。
告诉孩子,生活不容易。
告诉孩子,父母不图你报恩,但希望你懂得感恩。
这不是父母的自私,而是对孩子未来生活的远见。
愿天下父母,都能被子女温柔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