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国文学史上,谁最会写女人?
隐娘一定会说:温庭筠。
温庭筠是晚唐诗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
温庭筠词作的主角多为女性,如思妇、嫔妃、歌妓等,多抒写她们的离别相思之情。
实话说,隐娘一开始读到温庭筠的词作时,一度以为他是个女人,因为他把女性的美丽、思念写得十分动人。
温庭筠的词作优美,而隐娘最喜欢的却是他的一首诗,因为这首诗,枳花明驿墙的前一句,温庭筠留下了句千古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句诗出自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其中颔联让欧阳修、苏轼都为之点赞。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你怎么这么笨呢,不就是“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枳花明驿墙的前一句是“槲叶落山路”。商山早行 温庭筠 (唐)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这是温庭筠早起行旅所作的一首诗。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48岁的温庭筠,从长安出发,到隋县上任,路过商山时,写下此诗。
【枳花照驿墙】上一句诗是【槲叶落山路】即【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出自: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这首诗中的名句,脍炙人口,备受推崇,历来为学者所赞赏。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
明驿墙一作:照驿墙 唐代:温庭筠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
想像一下,天上挂着月亮,正悬在茅草屋上,伴着鸡叫,温庭筠早起赶路。板桥上结了一层霜,那上面留着先行旅客的足迹。
这句诗音节铿锵,意象具足,打动了无数后来学者。
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有学者记载,苏轼对于这一联也是赞叹有加,引为绝唱。
隐娘每每读到这一句,都十分感动。记得幼时,在农村老家,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每每要回城市的时候,都十分舍不得。
那时的心情,不可名状。直到读到这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时,小时候的那一幕的情景如在眼前。
那时的舍不得,那时的感伤,都在这一句诗,表达的淋漓尽致。
作者: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2、词语注释 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
隐娘喜欢诗词,因为许多时候,我们的情感,都能在诗词中找到归宿,成为回忆的标签,记录曾经的快乐与悲伤。就如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的思归一样,绵延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