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站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大坝上远眺,更能真切感受到这项世纪工程的宏伟。
距离此处80米,曾有一座老坝巍然屹立,晓入寒铜觉的上一句,上世纪70年代以来,它是丹江口库区的标志性建筑。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丹江沿岸百万儿女用建设激情和艰辛劳动书写下一段战天斗地的永恒记忆,也为如今的千里丹江润北国描绘了最初的蓝图。
1969年2月1日,丹江口水利工程的关键工程——引水渠和渠道闸陶岔工程动工兴建。时值寒冬腊月,条件艰苦、施工艰难,但参加工程建设的人们胸怀“南水北调、引汉济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坚定信念,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共有2880名民工在工地上受伤致残,有141人献出宝贵的生命。
1974年,渠首水闸落成、引丹总干渠完工,4.4公里长的引渠工程和渠首闸顺利竣工,为“南水北调”铺下了第一块牢固的基石。
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耕牛未尝汗,投种去如捐。农事谁当劝,民愚亦可怜。平生事游惰,那得怨凶年。
2003年12月,在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前期工程、进一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横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开工。2014年12月12日,工程全线建成,正式通水,一泓清水北上,滋润广阔的华北平原。截至2018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调水222亿立方米,供水量持续快速增加,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有力支持了受水区和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