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人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中异常失意,这首诗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乐游原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在当时是比较出名的游览之地,很多诗都有提及此地,比如下面这一首。
二、《忆秦娥·箫声咽》(唐·李白)
2、雨歇晚霞明,风调夜景清。——刘禹锡 《秋晚新晴夜月如练有怀乐天》赏析:该句意思是:雨下了很久,终于停了,晚霞很漂亮,天气很明朗,起风了,晚上的景色很清明。3、开缄日映晚霞色,满幅风生秋水纹。——白居易。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相传这是李白写的词,后世对其评价很高,誉之为“百代词曲之祖”。这是一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的词,词的上片始终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之中,而下片则出现了较大的跌宕。将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或者说融入了历史的忧愁之中,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历史的反思。
三、《金陵五题·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时诗人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经金陵,金陵是六朝故都,可在诗人的那个年代,金陵已非曾经的江东繁华之地,荒落得差不多成为一个“空城”。诗人有感于此,写下了这一组共五首咏怀古迹的诗篇。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真是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四、《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乔吉《中吕·满庭芳·铁马儿虚檐》 115、钓晚霞寒波濯锦,看秋潮夜海熔金。——乔吉《中吕·满庭芳·铁马儿虚檐》 116、绿绣笙囊不见人,一口红霞夜深嚼。——李商隐《河阳诗》 117、有熊之君好神仙,餐霞炼石三千年。——陈陶。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这首小令很短,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五、《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是诗人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形容晚霞很美的古诗,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尝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在离开朝廷后他的心情轻松畅快了很多,因此写了这首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六、《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七、《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八、《苏幕遮·怀旧》(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形容晚霞的诗句 1、长汀细草愁春浪,古渡寒花倚夕阳。2、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3、小店青帘疏雨后,遥村红树夕阳间。4、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5、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6、横烟秋水上,疏。
写这首词的时候,词人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与传统的写离愁别恨不同的是,这首词的意境更阔远。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
九、《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形容晚霞的诗句如下:1、 日暮连归骑,长川照晚霞。——唐代陈嘉言《晦日宴高氏林亭》翻译:我在太阳落山的黄昏骑着马回家,我只看到满天的红霞映红了山川。2、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十、《桂枝香·金陵怀古》(北宋·王安石)
1、绿水藏春日,青轩秘晚霞。——《宴陶家亭子》唐 李白 绿水荡漾留下春日倒影,青色轩窗秘密珍藏妩媚的晚霞。 2、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长安古意》唐 卢照邻 龙衔着华盖,凤叼着流苏,映照着朝阳,连带着晚霞。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宁知府,写有不少咏史吊古之作;之后王安石被罢相,第二次出知江宁府。这首词当作于这两个时段的其中之一。作为一个改革家、思想家,王安石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