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元朝,在历史上存在了不到100年,但是却纷乱动荡了90多年,不过老百姓的精神世界,因为一样东西的存在反而更加多姿多彩,没错,就是“元曲”。那元曲是怎么诞生的呢?我们来捋一下。
元曲
分元散曲和元杂剧两种形式。
一、元散曲
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元散曲和宋词的比较,其实这个对我们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例如∶
《天净沙•秋思 》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元杂剧奠基人, “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
这一首元曲大家都非常了解不过了,“天净沙”是曲牌,一个人的图片,“秋思”是题目,但是有时候我们还是经常会跟宋词搞混,举个例子∶
《青玉案·元夕》
——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而这首词中“青玉案”是词牌,“元夕”则是题目。
音乐大融合
二者有相似之处,是因为在唐朝时期,汉族传统音乐和西域的音乐有一次大融合,在宫廷中饮宴时,提供娱乐欣赏,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所以叫宴乐也叫燕乐,到了后来就有人填上了词,也就是词的雏形——“曲子词”,这种形式一出现后就收到了广大的欢迎。
到后来渐渐的分成了两个流派∶高雅派和通俗派。
一、高雅派∶受到文人影响,提高了词的文学水平,而且有了许多要求,比如格式和对文字的要求,就这样发展到宋朝,就达到了词生巅峰,到后来词就成了高雅文学,渐渐的跟音乐就没有了关系。
二、通俗派∶金朝占领北方后,对民间的曲子词加入了一些游牧民族的音乐,在金朝末年就形成了元散曲。配的音乐叫曲牌,与宋词相比,所填的词也更加口语化。到了元朝,由于文人又把散曲的文学性提高了,相应的影响力也变大了,就这样,元散曲在元朝时期也达到了巅峰。
二、元杂剧
乔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王实甫并列,号称"元曲六大家。1、乔吉 乔吉(约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 太原(今属山西)人,元代杂剧家,他一生怀才不遇,倾其精力创作散曲、杂剧。他的杂剧。
元杂剧在我国戏曲届中的地位非常高,是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因为在中国戏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有能与鬼神沟通的巫和傩、春秋战国时期的俳(pai)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汉朝的蚩尤戏(演出者头戴牛角,而相互觝触)、隋唐的歌舞、宋朝的滑稽戏等等,形式有很多,但都不能称作戏曲,真正成熟的戏曲要有歌舞、有表演、有故事。
以上的这些表演形式因为缺少一个关键的因素∶故事。所以不能成为真正的戏曲。到了宋代,出现了“说书”的,说白了就是讲故事,所以元杂剧把故事改一改,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当然,元杂剧达到的这种成就因素有很多。除了上述的以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1〉、宋元的商业发达,城市人口众多,而且这时候已经取消了宵禁,导致大家漫漫长夜无心入眠,想办法找乐子吧,就出现了“勾栏瓦舍”这种娱乐场所。在这里歌舞表演一应俱全,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扩大了观众基础。〈2〉、在元朝时期,废除了科举制度长达80年之久,没有科举,文人做官的途径被堵死了,没有了前途,就很多文人依靠写剧本生活,这期间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奠定了元杂剧的地位。元曲在元朝及以前的故事就结束了,至于以后会怎么样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元曲到此就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