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92年11月10日凌晨,许王兼中书令赵元僖正在候朝的殿庐中与朝臣亲切交谈时,因突“觉体中不佳”,急忙驾车回府。宋太宗得知儿子突发重病,立即罢朝前探视“疾已亟”的儿子,抓住他的手含泪深情呼唤。赵元僖回光返照勉强答应几声后,“少顷遂薨。”宋太宗痛彻心扉,“哭之恸,废朝五日,(追)赠皇太子,谥恭孝。”
赵元僖病逝时,年仅27岁,正值年富力强的当打之年。他的死因如同伯父宋太祖一样成为千古之谜。世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而言之,主要有虎毒食子说、宠妾误毒说、兼而有之说。
赵元僖的真正死因何在?
(一)天降馅饼
赵元僖的幸福来得太突然:作为次子,他对继承皇位本无希望。但是,食子枉为人,大哥赵元佐的频频失误,为赵元僖送上神助攻。
宋太宗的长子赵德崇“少聪警,貌类太宗,帝钟爱之。”他曾鞍前马后跟随宋太宗“征太原、幽蓟”,并被封卫王,“后徙居东宫”,被赐改名“元佐”并进封楚王,隐然成为皇太子正式人选。
秦王赵廷美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失势被一贬再贬,因“忧悸成疾”死于贬地。朝臣虽内心同情赵廷美,公开场合却个个噤若寒蝉、万马齐喑。唯独赵元佐在四叔被赶出朝廷时,挺身而出“独申救之。”得知四叔死后,赵元佐郁愤交加“遂发狂”,随意叱骂殴打侍从,“至以小过操挺刃伤侍人。”宋太宗大失所望,“由是失爱。”
虎毒不食子下句:大恶尚有情。分析: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字数相等,意义相对。
经名医精心调理,赵元佐疯病明显好转。宋太宗大喜过望,为庆祝此事而大赦天下。重阳节当日,宋太宗设宴与儿子们举行家宴。他考虑到赵元佐大病初愈,不适合参加夜宴,于是没有邀请赵元佐。赵元佐从弟弟们口中得知此事后,顿时疯病发作:“你们能侍奉父皇夜宴,唯独我不能参与!父皇这是摆明抛弃我!”他一怒之下喝得烂醉如泥,“夜纵火焚宫。”
这一把火烧毁了赵元佐的准皇太子交椅,还把自己烧成庶人,从此远离政治舞台。
“虎毒不食子”老虎虽凶猛,尚且不吃虎崽,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也比喻不伤害亲近的人。虎毒不食子:【拼音】hǔ dú bù shí zǐ 【解释】老虎虽凶猛,尚且不吃虎崽,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也比喻不伤害亲近的人。
(二)政坛新星
赵元僖原名赵德明,“性仁孝”,史书载其“姿貌雄毅,沈静寡言”(另有“丰肥,舌短寡言”之说)。他与赵元佐等五兄弟同日进封陈王,改名元佑。作为宋太宗“最所钟爱”的儿子,赵德明在大哥被废后成为替补,受到父皇精心培养。他先被改赐名为“元僖”,又被父皇任命为“开封尹,兼侍中”,旋即“进封许王,加中书令”,成为政坛最闪亮的新星。
宋太宗精心选择多个“一时名臣”辅佐赵元僖熟悉并处理政务,赵元僖不负厚望,治理首都五年间,创造出“政事无失”的奇迹。宋太宗欣慰之余,为树立拔高赵元僖的威信,特意对他“礼数优隆,诸王莫比。”
宋太宗对赵元僖既言听计从又严格要求。他意欲再次北伐,派人在黄河两岸广募丁壮为义军,遭到群臣反对。赵元僖情真意切上疏,恳请至少在河南诸州范围内停止招募以保存劳力。宋太宗认真思考后,采纳建议;两度罢相的赵普上表求见宋太宗,“辞甚恳切”,同意召见。赵普跪拜,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赵元僖趁机进言,盛赞开国元老赵普是“真圣朝之良臣也!”宋太宗给足儿子面子,将赵普召回朝廷,使赵普最终得以三度拜相。
赵元僖被御史中丞以莫须有罪名弹劾,遭到御史台审问后,愤愤不平向父皇上诉:“臣乃天子之子,因不知何故得罪中丞,遭到无缘无故审讯。希望父皇特赐臣不再接受审查!”宋太宗宽慰他:“这是朝廷规章制度,谁敢违抗?朕虽贵为天子,但倘若有过错,尚须接受群臣纠举揭发!你身为开封府尹,岂可不带头奉公守法!””赵元僖无言以对,乖乖接受相关处罚。事后,宋太宗不知是为搞平衡还是嫌御史中丞小题大做,将御史中丞免职外调。吊诡的是,正史中竟“不记中丞姓名及许王(赵元僖)所坐何事!”
虽然如此,赵元僖作为朝野心照不宣的皇位继承人,一直在通往皇太子的金光大道上高歌猛进。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在距皇太子位置仅一步之遥时,赵元僖轰然倒下,为世人留下丰富谈资与千古之谜。
(三)虎毒食子
第一种猜测为“虎毒食子说”。这种猜测直接视宋太宗为幕后黑手,意为:宋太宗为巩固江山,授意或暗示心腹暗杀赵元僖。这种充满阴谋论的猜测振振有词:宋太宗迟迟不立储君,目的明显就是恋栈专权,因此必须不择手段除掉赵元僖。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食子枉为人,可这世间真有如此狼心狗肺之人,重庆一父亲联合女友,亲手将自己两岁半的女儿和一岁半的儿子推下十五层高层,时隔一年,生父及其女友判处死刑,原来,并不是每个人都。
但是,根据史料分析,阴谋论的观点难以成立。宋太宗迟迟不立太子,既是遵循旧制,更有超乎常人的独特思虑。
中唐以降,皇帝出于各种考虑,罕有立皇太子者。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原王朝视为圭臬,亦步亦趋,致使宋太祖在“烛光斧影”中驾崩后,皇位传给弟弟(当然尚有“金匮之盟”因素)。因此,宋太宗对赵元佐与赵元僖,都只给予准太子待遇,而未明确宣布储君。
宋沆等五名朝臣却置若罔闻,联名“伏阁上书,请立许王元僖为皇太子。”宋太宗被他们不顾大局的“词意狂率”的奏章激怒,曾一度考虑将宋沆等人杀鸡儆猴,“以惩躁妄。”在群臣劝谏下,宋太宗又怀疑宋沆此举是受姻亲宰相吕蒙正唆使或暗示。而吕蒙正与赵元僖关系素来甚好,故此,宋太宗严重怀疑吕蒙正才是这场闹剧的幕后指使者,于是迁怒吕蒙正,以“援引亲昵,窃禄偷安”罪名将其罢相。
宋太宗在大儿子发疯、二儿子暴毙之后,痛定思痛,终于立第三子赵恒(即宋真宗)为皇太子。京师百姓为中原朝廷近百年来第一次立皇太子而欢欣鼓舞,在赵恒参拜太庙回宫途中夹道欢呼,称其“少年天子”(或“真社稷之主也!”)。宋太宗从皇后口中得知此事时,竟酸溜溜地大发脾气:“百姓但知有太子,而不知有朕!”他召来寇准一顿臭骂:“四海心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在寇准花言巧语劝谏下,宋太宗才转怒为喜,接受现实。
(四)宠妾误毒
虎毒不食子,蛇毒不伤人,女人心,蝎子尾上针。
第二种猜测:宠妾误毒说。
赵元僖的婚姻,完全是宋太宗强势安排的政治婚姻。宋太宗遵循“姻偶皆将相大臣之家”原则,越俎代庖指定赵元僖迎娶功臣李谦溥之女为妻。
殊不知,宋太宗走了一步臭棋。赵元僖被迫迎娶李氏后,不知何故一直“不喜之”,报复性地宠爱迷恋外号“张梳头”的侍妾张氏。张梳头是个典型的绿茶婊,在赵元僖面前温柔可人,永远装出一副楚楚可怜人畜无害模样。对待下人,却心肠歹毒痛下死手,“捶婢仆有至死者。”赵元僖被张氏迷得五迷三道,私下与其海誓山盟,甚至约定成为皇太子后,立即废黜李氏,改立张梳头为太子妃。
虎毒不食子焉,何况乎人?是反问句。反 语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弄、讽刺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语。反语也叫倒反,就是说反话,使用同本语相反的词语以表达本意。反语的作用是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
张梳头望眼欲穿早日上位,李氏却无病无灾把持着正妻位置。张梳头急得抓耳挠腮,终于等来“冬至大如年”良机。按旧俗,冬至之日,儿女须向父母尊长祭拜。张梳头不惜万金,请人打造“关捩金注子”酒壶备用。这种酒壶一身二用,一盛水酒一载毒酒,由斟酒人转动机关使用。
冬至日,赵元僖在为父皇祝寿出府前,张梳头作为侍妾,殷勤为夫妇敬酒,按动机关分别为他们斟上无毒和有毒酒。孰料赵元僖阴差阳错与李氏“互换酒饮,而毒酒乃在王盏中。”张氏躲在屏风后看见赵元僖误举毒酒,急得“撅耳顿足”暗示他。赵元僖一饮而尽,随即上朝,“至殿庐中,即觉体中昏愦不知人”,于是急忙令人驾车回府,最终毒发身亡。
“太宗极哀恸”,令心腹宦官与御史组成联合调查组彻查此案。联合调查组雷厉风行,抓获张氏“及造酒注子人凡数辈,即以冬至日脔钉(类似凌迟之刑)于东华门外。”
“张氏误毒说”在北宋王铚创作的笔记文集《默记》中,记叙得生动细致。但因《默记》并非史书,故难以采信。而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张氏的死因与死法与《默记》大不相同。《长编》载:张氏倚仗赵元僖恩宠,“于都城西佛寺招魂葬其父母”,因仪节用度远超王府制度而激怒宋太宗。宋太宗接到密告:“元僖因误食他物得病,及其宫中私事。”于是大怒,“遣昭宣使王继恩验问”,且“令缢杀张氏......掘烧张氏父母冢墓。”
因此,赵元僖死于张氏误毒(或“误食他物得病”)之说,均不足为信。
结论:综上所述,赵元僖英年早逝,排除虎毒食子和宠妾误毒的可能性之外,大概率可能便是暴病而亡!赵元僖“丰肥”的身材,为突发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无限可能性!而天气寒冷、食物中毒等综合因素又为暴卒增加更大可能性!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职杏坛,2022年10月退休。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近百万字。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