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式品鉴诗词·第433首古诗词
《虞美人·春愁》陈亮
东风荡飏轻云缕,时送萧萧雨。水边画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
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1、译文:心中的春愁让人悲痛的肝肠欲断,哪里能感受春草美好,一心思念心中人。花瓣在黄昏时分寂寂无声的飘落,深静的宅院里只有一个人独自倚门守候。2、原文: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落花寂寂黄昏雨,深院无人。
古诗今译:
东风轻轻地吹拂,云儿缕缕随风飘过。萧萧春雨时紧时缓不停歇。茫茫水边的小楼阁,春愁原文及翻译,新归的燕子忙筑窝。口衔香泥穿烟雨,落花粘身频飞过。
注释解说:
(1)虞美人: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2)荡飏(yáng):飘扬,飘荡。(3)缕(lǚ):一条一条地。(4)萧(xiāo)萧雨:形容雨声萧萧。(5)水边二句:谓新归双燕衔泥筑巢。台榭(xiè),建筑在高台上临水的四面敞开的楼阁。(6)糁(sǎn):掺和。(7)香绣:这里指海棠花瓣。(8)成春瘦:花落则春光减色,有如人之消瘦,此言春亦兼及人。(9)柳啼鸦:归鸦啼于柳上。(10)那人:指所思女子。(11)和月句:极言人与境界之实。宋·晏殊《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
品鉴鉴赏:
壹
贰
词的下片首句承上片“落花”,开始描写凋零的海棠。“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在此词人虽然只取了海棠一种花来进行描写,但是读者从中仿佛还可以看到桃花、杏花、梨花……落红一地。当所有春花凋零并被泥土掩埋,也就没有什么春色可言。用“春瘦”来形容春色渐失十分形象传神,也是全词的主旨所在。春也如人一般,在万花凋零的满腹愁绪中逐渐消瘦,逐渐疲惫不堪。结尾两句“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开始出现人的形象,画面也顿时变得更加丰富。
《春愁》是清代诗人丘逢甲的作品。此诗抒写了作者回首一年前签订《马关条约》之往事时的哀痛心情,表达了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全诗语句警拔,撼人心魄,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叁
译文: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往事让人触目惊心热泪将流。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国宝岛被割让的日子。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希望台湾能早日回归到母亲的怀抱。
全词无一字说愁,却处处都透着愁绪。春天本是百花竞放、喧闹芳菲的季节,可是经历一场风雨后,凋零的花朵,衔泥的春燕,对月啼叫的乌鸦却让人顿感凄凉。花开花落虽是自然之理,却引发了敏感词人心中的无限愁绪,凄凉的其实不只是春色,也是词人因年华渐逝、壮志未酬而生的悲哀。词中的抑郁哀婉之气令读者读之不禁为作者坎坷的生平而动容。
《春愁》古诗的意思为: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想起往事就深感惊心难安,不由潸然泪下。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为的是去年的今天腐败的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了侵略者日本。《春愁》丘逢甲 〔清代〕春愁难遣。
感谢你每天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