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往往把王孟同视为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二者毕竟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王维的心相当宁静,见到雪总是纯结的,见到水总是碧绿的,见到天总是蔚蓝的。即使偶遇狂风暴雨,天边树若荠是什么意思,也总是在睡梦中,完全不受影响;孟浩然却能感觉到,模模糊糊地感觉到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言概之,王维眼中的世界总是美好的,孟浩然却觉得美中还有不足。这一首诗也是如此。
【原文】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译文】
北山笼罩在缭绕的白云里,隐士自得其乐地生活。
“天边树若荠的下一句 江畔洲如月”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古诗作品《秋登兰山寄张五》第五句。其全文如下: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
为了与你相望才登上了兰山,心情随着飞雁到了远方。
哀愁由于暮色引起,兴致却因为清秋而激发。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 / 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 一作 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
随时看见村里人归来,有的在沙滩走,有的在渡口歇着。
放眼望去,天边的树木像荠菜一样,江边的小舟像一弯新月。
你何时带着酒来?与我一起畅饮共度重阳节。
【赏析四】
当我们走在沙洲上时,何曾看清它的形状。当我们平视眼前远处的树,何曾感觉它们渺小如荠菜。洲自是你脚下的沙土地,树只是你眼前的一丛树而已。我们身在其中时,未曾真正窥见其全貌,也未曾知道站到高处观望,我们眼中的景物会呈现出另一番的景象,别样的美丽。登高望远,如诗如画的景观给予我们视觉上的冲击,它的美更带给心灵的震撼、愉悦与理性的升华。
人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之上,才能觉察到人在自然与社会面前的渺小与自己的无知。一切小恩小怨,小愁小悲在神秘的自然和纷繁芜杂的社会面前又何足挂齿呢?
【赏析二】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这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这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正所谓“每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这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