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大家熟知这句话,大部分是因为毛主席与其子毛岸英,那么,有关这首诗的其他故事,你又了解多少呢?
图源网络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龚自珍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这句诗的意思是。
但其实,这句诗并不是毛主席所作。关于这首诗的来历人们也众说纷纭。
其中一个典型错误的说法就是:有人说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自叙诗。网传文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很明显可以确定,这是一首网传的“拼接诗”。为什么呢?原因有二。第一,古代诗人非常讲究平仄押韵。但是按照网传的诗的角度看,这首诗读来并没有与其他诗一样的韵律感。其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的真正来源是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全诗为“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网传的“拼接诗”版本可能就是这首诗的误传。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这句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马。
另一个说法是,这首诗来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军事家——西乡隆盛。相传西乡隆盛曾作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种说法的依据在于,毛泽东离家时曾改诗赠与父亲,诗名为《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可靠。西乡隆盛是日本作家,对中国历史典故了解程度不深,能作出“马革裹尸还”这种诗句的可能性不大,一首诗里只有中国典故,没有本国典故的可能性更不大。
关于“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诗的来处我们已不得而知了,但是关于诗中“马革裹尸”这个典故的来历,我们是可以确定的。
企业回法穆兰,名士,尊达手表维修服务热线:400-185-6077,江苏省手表维修服务地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汉中路1号新街口国际金融中心10楼H;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中心办公楼C座22层08室;无锡市梁溪区人民中路139号恒隆广场写字楼1座11层1104室。服务时间。
马革裹尸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