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既是丝路重要关隘,雪却输梅一段香上一句是什么意思,也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题材和各种文化传播的集散地。唐代有关玉门关题材的诗歌达百余首,这些诗作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玉门关将民族自信刻入中国文学的书写之中。作为护卫中原王朝的战略屏障,玉门关扼西域之咽喉,张汉家之臂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之所在。初盛唐时期,战无不胜的雄关精神支撑起唐代朝野极大的民族自信:“都护征兵日,将军破虏时。扬鞭玉关道,回首望旌旗。”(李华《奉使朔方赠郭都护》)唐人的民族自信跃然纸上。“汉家未得燕支山,征戍年年沙朔间。塞下长驱汗血马,云中恒闭玉门关。”(李昂《从军行》)叙写跃马祁连的豪情壮志,民族自信气度扑面而来。大历以后,唐诗气骨顿衰。“大历之诗,高者尚未失盛唐,下者渐入晚唐矣。”(《沧浪诗话·诗评》)客观地指出了当时作品仍然具有民族自信心的实际情况。之所以有此,玉门关及其勇敢尚武品格乃是其力量之源。试看戴叔伦《塞上曲》其二:“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戎昱《塞下曲》:“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均明显地体现出一种横戈马上、征战玉关的自信气度。即使在晚唐日暮途穷的国运中,唐彦谦“百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的歌唱,仍流淌着一腔激情锐气。
“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其一》。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
玉门关粗犷、荒凉、原始、壮美的边塞之景,最适于表现唐代诗人豪放阔大、激情澎湃的人生理想。玉门关地处边陲,地势高峻、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加之周围茫茫黄沙、大漠戈壁、蜿蜒长城、亭障烽燧、西域胡风,构成了一幅幅辽阔、粗犷、荒凉、壮美的边塞图景,具有一种“巨大的、野蛮的、粗犷的气魄”(狄德罗语),恰好与唐代诗人昂扬豪迈的人生理想相合拍。“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明月、天山、云海、玉关,意象极为阔大壮观,语言极富张力,给人以壮美辽阔之感。这些带有原始性、异质性、不同文明交流融合而特有的雄健气度,“就可能给中原文学输进一些新鲜的、不同于原来文明的新因子”(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玉门关题材诗歌独特的审美价值由此而获得呈现。
春风不度玉门关上一句是:羌笛何须怨杨柳。出处《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全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翻译: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
玉门关的文化传播功能值得重视。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关隘具有“封锁”与“疏通”的双重功能。唐释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云:“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古人由于从军、出使、商贸等原因,常在关隘停留补充,玉门关遂成为各种文化的荟萃之地,其文化传播功能不容小视。中原文化、生产技术、文学经典等通过玉门关而流传至西域,今吐鲁番文书中出土的大量汉文经典即是明证。外来文化、艺术等先经玉门关而后流行于中原,并在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互渗中生发出新的文化因子,改变了汉文学的发展方向。如西域佛教戏剧与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就是一例。
玉门关题材诗歌孕育出一方山川形胜,并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淬炼出民族精神。玉门关作为丝绸之路上著名的险关绝隘,历代文人多登临题诗、竞相吟咏,遂孕育出一方山川形胜。玉门关因之名闻天下,成为永恒。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产物,玉门关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其所彰显的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抗敌御侮的坚强意志,却代代相传,绵延不息。“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昌浚《恭诵左公西行甘棠》)清末爱国志士的诗作,说明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淬炼出的民族精神,早就在冥冥之中嵌入国人心灵深处,走向未来。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1日13版)
“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上一句是“羌笛何须怨杨柳”。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原文:凉州词二首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