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长夜沾湿何由彻下一句是什么,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②〔薪〕木柴。
③〔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 其中,直接写冰雪之大的诗句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这句诗的意思是: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时卖炭翁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④〔苍苍〕灰白。
⑤〔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出处:《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原文节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⑥〔市〕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⑦〔翩翩〕轻快的样子。
⑧〔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⑨〔文书〕公文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唐代·白居易《卖炭翁》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卖炭翁》 冬天乐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
⑩〔敕(chì)〕指皇帝的命令。
⑪〔回〕掉转。
⑫〔叱(chì)〕吆喝。
⑬〔牵向北〕长安城宫廷在北面,集市在南面。
⑭〔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⑮〔惜不得〕吝惜不得。
⑯〔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
⑰〔系〕挂。
⑱〔直〕同“值”,价钱。
译文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解说
第一节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开头先概括交代人物的基本情况,继而对他的肖像做了精练传神的描绘,“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两鬓可见其苍老,写面庞、十指可见其生活之艰辛。接着用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炭是老翁的全部生活依托,但也不过是换取起码的温饱而已。“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这一点与白居易《观刈麦》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心理如出一辙,而其根源都在于社会的不公平。接下来写老翁赶车卖炭的情景。诗人有意将他放在雪后这样一种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下(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天气已如他所愿,他强忍饥寒,满怀希望地“晓驾炭车辗冰辙”,挣扎着来到“市南门外”,“泥中歇”更写出了老翁精疲力竭的情态。
夜来城外一尺雪下一句:晓驾炭车辗冰辙 卖炭翁 [作者] 白居易 [全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
第二节写“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前四句描绘“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翩细”写出其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手把”“口称”见其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后四句写被掠夺的结果。“一车炭,千余斤”极言其多,而且是老翁生活的一切依凭,却只因为是“宫使驱将”,所以“惜不得”——看似轻描淡写的三个字,多少无奈,多少悲愤,多少绝望,尽在其中。“半匹红纱一丈绫”,数量极少,价值极低,与“一车炭,千余斤”构成强烈的反差,宫使竟将其“充炭直”,明明是光天化日之下赤裸裸的抢劫,却要打着“宫市”的旗号,无耻的嘴脸更是暴露无遗。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卖炭翁作者: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