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园》是一个八旬的老人讲述的关于她母亲的故事。2020年一经出版便得到了许多关注。
故事从1914年秋园及出生到2003年秋园病逝,跨度几乎一个世纪。由秋园的经历串联起形形色色的人与事,皆是小人物,小悲欢,却也勾起读者的感慨。
今天我们共情秋园,其实不止在共情那一个特定的人,而是共情我们的女性先祖,我们的母亲和我们自己,以及思索那些有关于女性的议题和遗留至今的疑问。
秋园无艳色,特地起西风。间向烟林翠,时呈霜片红。霞光青汉衬,灯炬碧纱笼。不解随松柏,染裁烦化工。5、金·周昂《香山》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野水趁人如有约,长松阅世不知年。千篇未暇偿诗债;一。
乡土中国,与不断迁徙的人群
秋园病逝后在遗物里的纸条上写:
《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一九三二年 从洛阳到南京
一九三七年 从汉口到湘阴
一九六零年 从湖南到湖北
一九八零年 从湖北到湖南”
这是秋园一生的行动版图,寥寥几个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战火纷飞,天灾人祸的年代。
秋园原文: 始怜春草细霏霏,不觉秋来绿渐稀。惆怅撷芳人散尽,满园烟露蝶高飞。 诗词作品: 秋园 诗词作者:【 唐代 】 吴融 诗词归类: 【唐诗三百首】、【神话】、【讽刺】
乡土中国背景里的中国人,总是渴望安定,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离乡背井,远离故土。秋园因为战争,因为饥荒不断逃亡,秋园如同被移植的花朵,后在湖南安身多年,她以为自己最后已经成了湖南人,但在其他人眼里,她依旧是异乡人。
“乡愁”总是一个粘稠又沉重的词。
对故乡的向往和没有故乡的割裂感,令人迷茫。
而有多少人能一生守着故土呢?
中国历史上的大迁徙数不胜数,我们的先辈们跨越中国的山川河流,寻找粮食和水草,寻找桃花源和永恒的家园。
对土地和故乡的眷恋从古诗里流落到今日“北漂”等词汇里,似乎从未被割断。当下的中国,经济和时代发展的巨轮推动人群流动,每天被铁路运到不同角落的中国人数以万计,今天的人们在读到关于乡愁的诗句和故事,也会产生理解,与之共感。
这其中有无奈,也有坚韧和对理想生活的不断追求。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作人”,这是说,这纷纷飘落的秋叶,俱是他乡之树,而不是故乡的树了,这忆念是多么的凄苦。况且在这孤寂之夜,寒灯独照,这就格外的凄凉了。承“落叶”句而来,是“空园白露谪”,一片萧疏,连。
我们经历过无数灾难,也无数次站起来,为生存而努力。这是中国人的坚韧和达观。正因如此,这些来自普通人的历史才会引起今人的关注,秋园是乱世浮萍,也是时代里小人物最真实的生存样式。她就是我们先辈的模样,是我们能感受到的从历史里来的活生生的人,也让我们感受到那一点故乡的温度。犹如精神上的那一棵槐树,让我想之念之。
追寻故土就是知来处,才会不惧去向何方。
一部关于女性的历史,在一世纪后激起的涟漪
这是一部女儿回忆母亲一生的口述历史,主角是母亲,视角以母亲出发,辐射到母亲周围的人群。关于父亲仁寿虽然也有很多篇章,却始终是隐在秋园背后的。
秋园一生孤苦,早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丧子,是写在一开始的悲惨总结。
乱世里人的枯萎衰败轻而易举,这样的悲惨经历有过太多,秋园身边的人也无不遭受着这样的离别与苦痛。
秋园和那些女性的独特在于坚韧,是硬生生从泥淖里开出的花朵。只要有一点水和一点光,就能挣扎着开出一点明亮的花。
秋园用一双裹过的脚跋涉山水,成为了一个家的支柱。
以秋园为代表的的女性,她们比想象的更坚韧,绝不会被毁掉。
但这样的故事被记录下的,却少之又少。
我小时候在母亲的家乡见过裹小脚的最后一批老人。
但在我母亲的嘴里,她们无不是撑起了一整个家的厉害角色。
比如我的太祖母,能上方铺瓦能走几公里去讨饭,能在饥荒年代照顾好一家人。到老了也精神矍铄,从未因病痛在儿女面前抱怨。
她和秋园一样,如水又如山,是一家人的精神支柱。
而她们最后隐在故事背后,在最后的乡村角落逐渐失语,默默走向了她们的人生结局。
她们有伟大的一面,也有被时代给予女性的负担压弯的一面。
我们今日读《秋园》,不止为她的坚韧而感叹,也给予我们思索女性生存问题的一个角度。
若不是作者记录下母亲的故事,一个世纪前的秋园也会成为一个影子,而今日的女性大多已有较强的性别意识,但仍旧有很多时候处于失语状态。一方面她们已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做出贡献,一方面她们还是被忽略。比如疫情中驰援武汉的大量女性护士群体,她们在队伍中占据大部分比例,而在以此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她们却成为隐在医生群体后模糊的人;比如郑州洪灾中讨论为什么没有卫生巾援助的声音,被批评不抓重点只关注一些“小问题。”
隐忍惯了的秋园们不但没有被发现她们不可缺少的作用,反而一再被忽视。
一个世纪后,这个问题依旧悬而未决。
小舟入海,小船驶入了大海。花园雨树,花园里下过大雨的树木(想一下枝残叶落是何光景)。掘井求泉,自己挖井找泉水喝,坚持不谢的努力终会有收获。秋园牡丹,秋天园子里的牡丹,4—5月花季虽然富贵时间不对。遇到贵人跟没。
知识的渴望与“秋园们”的良药
即使生在动乱的年代,秋园和之烨还是将读书作为梦想。
秋园和仁寿结婚,要求必须送她读完初中,之后哪怕再艰难,她还是送所有的孩子去读了书。
秋园因为读过书成了民办教师,靠那一点薪水养家,也积累了人脉。
之烨因为读书,才在后来记录下母亲和自己的回忆,将这一段故事呈现到如今的读者眼前。
也许正因如此,作者在回忆里会说外婆清爽文雅,完全不似大多数乡下婆婆,知识给予秋园的,是精神上的活水与洁净。
难免想起张桂梅和她的女校,这两年不断获得的各种赞誉和各种质疑。
人生如浮木回首是秋园的意思是,人生本就像浮木,飘忽不定,回头看已经是秋天了。出自汉,司马相如封禅文,昆虫闓怿,回首面内。
赞誉她帮助大山女孩取得知识,质疑她背离素质教育甚至认为她夺走了大山女性。
秋园们渴望知识,渴望对自己生活能有多一丝把控,也希望能在现实之外,获取到来自精神的慰藉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