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遇到棘手的问题时,该怎么办?
甚至没有任何人能给你提供帮助,又该如何破解这孤立无援的困境?
谭元春说:读木兰,未可以闲闲比喻读之。
览卷沉思,而后恍然大悟:勇于出发,不忘初心,才是解决问题的良药。
他认为木兰“带香奁,无男子征戍之气”,亦刚且柔。
这才是为人处世之道,刚毅果敢,又留有一丝余地。
这首古诗,是家喻户晓的乐府民歌,木兰的巾帼形象更是人人传颂。
它用自然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传奇,引发人们的思索与探讨。
全诗不足四百字,故事也没有什么曲折,却体现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处事智慧。
01、关于果断
企业回花圈挽联怎么写,挽联写法样板 花圈挽联格式: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字体较大) 1.上联右上,用较小字写,悼念(逝者名字)、沉痛悼念(逝者名字)或(逝者名字)千古; 2.下联左下,用较小字写,(名字)敬挽、(名字)泣挽、(名字)拜挽或写上赠送单位。
木兰前一刻还在哀叹家中男丁稀少,下一刻便果断决定从军。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只有当机立断,才能避免反受其乱。
苏轼有句话说得振奋人心:“智贵乎早决,勇贵乎必为。”
果断素来与勇敢是孪生姊妹,能在困局中快速下定决心,便已具备了勇敢的品质。
就像一千多年前的木兰,她的坚毅果敢非常人能比:
在一个妇女多以织布为生的时代,她要出去抛头露面,与男子为伍,易遭诟病;替父从军,有违背旨意之嫌;战火无情,恐马革裹尸还葬……
纵有千难万难,亦往矣。
反观如今,“拖延症”盛行的社会,有些人面对困境时都是能拖一时是一时,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
殊不知更早的商鞅有言:“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每次好不容易有所行动,却因为畏首畏尾而搁置,导致一事无成;每次好不容易想解决一道难题,却因为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举棋不定,导致功败垂成。
何其真实。
人人都有自己的顾虑,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果断抛弃自己的顾虑。
乃至有些人总会拿自己的顾虑甚至软肋来充当自己失败的挡箭牌,既让人无语,也让人感到悲哀。
抛开顾虑,下定决心,才有挣得未来的可能;果断出发,开辟道路,才能看到柳暗花明。
02、关于准备
人力有所不逮时,便得善假于物,准备充分。
作为一个从未打过仗的闺阁女子,木兰并不是一头热血莽撞出征,而是买好各种装备,整装待发。
这说明她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妇道人家,至少她知道何为府兵制。
毛主席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时的木兰已初显军事学识。
关于这一点,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早有所悟。
他在《逍遥游》中写道,鲲鹏每次都是等到大风拨海搅浪时,准备凭借着六月的大风飞向万里苍穹。
远游之人亦是如此: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这道理浅显,在心理准备方面也同样适用。
木兰上战场也是做好了思想准备的,即使战死沙场也在所不惜,这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觉悟。
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是一名豪放旷达不输“诗仙”李白的诗人,但他的经历可比李白的艰难困苦得多。
刘禹锡因为“永贞革新”一再被贬,导致毕生壮志未酬。
但文人学士向来不乏怀才不遇之人,所以他被贬到蛮荒之地时早已做好了思想准备。
(注:此二句为互文)。将军(应是木兰)得胜荣归,士卒返回故乡。父母看到木兰归家,高兴到了极点反而突然生出悲哀之情。木兰能够承接安慰父母,脱下戎装整理丝簧。昔日是烈士豪雄,如今却变成了娇美的女子的容貌。亲戚们举。
他身居陋室而怡然处之,还四处探访风俗人情、游山玩水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这一贬就是二十三年之久,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根本支撑不下去。
连白乐天都看不下去,说他“二十三年折太多”。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出处:北朝民歌《木兰诗》【翻译】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木兰诗 【作者】佚名 【朝代】南北朝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
但思想觉悟极高的刘禹锡却只是高兴后生人才辈出,还劝慰乐天振奋精神。
刘禹锡蹭蹬一世,发迹难得,抱着“亦知合被才名折”的思想准备依旧为国效力,且让自己本该贫乏的生活多了几分诗意和淡然。
《礼记·中庸》中写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人生万难,筹备为先,这是底气。
红尘百戏,成算在心,留得体面。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原文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二、译文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
03、关于坚持
战争是无情的,将士们十年里出生入死,幸运的荣归故里,不幸的魂归九泉。
在这样惨烈持久的战场上,木兰从未打退堂鼓当逃兵,而是在腥风血雨里咬牙坚持,不打退敌人誓不还乡。
最后木兰凯旋而归,从她本可以获得的高官厚禄就可看出她的战绩斐然。
反思己身,即使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惧怕,不当逃兵,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顽强地与困难搏斗,勇于突破自己,也许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才是《木兰诗》所要传达的人生理念。
从古至今,遭遇巨大变故的文人志士都是凭藉着一股野草般的韧劲坚持到最后,然后完成人生的洗礼。
事实上,他确实妄自菲薄过,也想自甘堕落。但他还是靠着爱和一股不认命的韧劲与病魔作斗争,并坚持写作三十八年。
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病隙碎笔》,总共二十万字,他却花费了四年时间,因为这是他在治疗之余为数不多清醒的时间完成的。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意思出处:【名句】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出处:北朝民歌《木兰诗》【翻译】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运用】沉睡在心底的故乡在今夜的梦里醒过来:阿姐在月光下舞蹈,还有。
这个坚持的过程是磨人的,是痛苦的,难熬的,但他还是完成了。
因为他相信:“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到幸福。”
古人言:小水长流,则能穿石。
其实坚持不懈地做同一件事,持续不断地朝自己的目标进军,真的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因为这需要坚定的内心和顽强的毅力才可以做到。
《荀子》有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看着自己离理想越来越近,每一步都坚实而有力量。
而当目标实现的那一刻,就叫厚积薄发。
04、关于物质
心理学家马斯洛反对物质决定论,也反对精神决定论。他认为人的主观行为是由自身需求和自由意志决定的。
《木兰诗》中,皇帝亲自接见了木兰,赏赐无数,还生怕不够,任她说出所求。
也许木兰并非视金钱如粪土,但离家多年的她,在战争结束后只想与家人团聚,满足爱与归属的需求。
这是多少锦衣玉食都无法比拟的。
所以木兰只要了一匹日行千里的快马,飞奔还乡。
淡泊名利,重视感情,可见木兰并不是一个在战场上杀红了眼或被富贵迷了眼的工具人,且不忘初心,这也是她历经千年仍然永垂不朽的原因。
归隐后的他“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即便“草盛豆苗稀”,也依然悠闲自在,饮酒作乐。
问他为何能在乱世担得“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之名,他回到:心远地自偏。
他对卑躬屈膝而来的锦衣玉食不屑一顾,即便在黑暗的社会里温饱都成问题。
因为对他来说,心灵的富足与自由远甚于那些身外之物。
杜牧有言: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并不是说不让众生追逐名利,而是不要把功名利禄看得太重。黄白之物是重要的,但必要时也是可以看轻甚至放下的。
因为总会有些东西会比金银财宝更重要,比如感情,理想和天地间自由自在的风。
05、写在最后
如果用两个字来总结《木兰诗》一篇,那就是:
智慧。
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摸索出来的智慧,就是为了供后人瞻仰和学习的:
果断处事,事前准备,坚持不懈,看淡荣华。
人世箴言,浓缩于此。
天地悠悠,人生不过数十年,不如学习先辈早已归纳好的智慧,少走些弯路,早登彼岸。
毕竟,择其善者而从之,也是先贤早已教给我们的道理。
【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zǐ)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