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漫卷染河山,长缨在手缚苍龙。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以广大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结束了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丧权辱国的历史,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今天,战火早已平息,鲜花开满四野,穿越时光回到那些具有决定意义的历史时刻,短短的瞬间蕴藏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抉择,多少运筹帷幄的胆识,多少逆转乾坤的决断。到底是什么?让中国共产党“有如神助”,一次次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暗夜里的启明星,指引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那么,紧紧抓住为了农民、依靠农民这一根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就是前行道路上那支火把,熊熊火光照亮了无数人脚下的路,带领中国革命走向无往而不胜。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正是对历史最深情的回望、最透彻的洞鉴。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破除与重构了延续千年的治理体系,历史性地赋权农民。广大农民开始走向追寻自身主体性的道路,成为时代的主角。中国农村一个改天换地的伟大转折开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949年10月1日,当这浓重的湖南口音在天安门广场上响起来,古老的大地沸腾了。
那个无眠的夜晚,映照过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那轮明月,将见证一个崭新的人类社会形态的萌生、发展。在这个全新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国家的主人、时代的主人,这是以往任何“盛世”都不可比拟的。
新中国的天空下,处处迸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1950年国庆前夕,音乐家王莘路过天安门,看到五星红旗在秋风里飘扬,小朋友正在准备国庆唱歌,强烈的感动鼓荡在胸中,一首《歌唱祖国》喷薄而出,很快就唱遍城乡大地。
解放了的农民群众唱着新中国的歌,社会方方面面这一块,热火朝天地兴修水利。修好淮河、根治海河、治理黄河,一大批水利工程将千年水患变为今朝水利。从水患到水利,一字之差,展现了新中国农民移山填海的情怀、力量和智慧。
在自己的村庄里,农民拥有了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1953年下半年开始,第一次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豆选、圈名、烫香洞、写号码……朴素的智慧里蕴含着“翻身做主人”的澎湃激情。
千百年来被门第阻断、被知识隔绝,被死死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开始破除迷信、学习科学,开始读书识字、告别文盲。到1960年,全国有1.5亿农民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学习。
妇女不再被视为男人的附属,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申纪兰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写入了新中国的宪法。1955年,在一篇表扬实行男女同酬第一村——贵州省息烽县堡子村的文章上,毛泽东亲批:“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之后,毛泽东更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名言,迅速响彻大江南北。
停车站停车停停站站 方便面方便方方面面 安尔乐安尔安安乐乐 方便面方便方方面面 顺口溜顺口顺顺溜溜 方便面方便方方面面 健心康健心健健康康 健心康---中药 方便面方便方方面面 舒心服舒心舒舒服服 方便面方便方方面面 蹦极跳蹦极蹦蹦跳跳。
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政权,赋权农民,让农民自己当家做主,其开创性意义不亚于回天转日。历史不再是帝王将相的家谱,也不再需要文人墨客的悲悯,在新中国的土地上,人们获得了真正的平等,延续千年以等级秩序为基础的治理体系土崩瓦解。
广大农民主体性的觉醒在国家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劳动力数量的倍增、素质的跃升。30年后,中国出现现象级的“农民工”大潮,成为“中国制造”崛起的坚实基础。这当然是后话。在新中国之初,当家做主的农民群众释放出的巨大热情和创造力,让历朝历代挣不脱的“死循环”迎刃而解。
以土地赋税为例,千百年来农民最高的经济要求和梦想就是“耕者有其田”,但他们即使曾经短暂地获得过土地,很快也会再度失去,这就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史的“魔咒”:王朝始兴,自耕农得到土地,统治者与民休息,轻徭薄赋;随着时间推移,土地兼并加剧,出现地主豪强阶层,自耕农失去土地成为佃农,赋税加重,民不聊生,帝国推倒重来。
漫长的封建社会也不是没有出现过良好的政策安排。汉代盐铁政策,目的是“节制资本”,不让民间过富;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最主要的精神在于“为民制产”,不让农民过穷;明朝丈田均赋,编制“黄册”“鱼鳞册”,兼有“限民名田”之义……单论设计,堪称苦心孤诣。
但是,在一个农民没有主体性的社会,制度设计越精巧,维护成本就越高。没有农民的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连土地户籍的动态统计都跟不上,再好的设计最终也会名存实亡。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每一项制度之推行与继续,也必待有一种与之相当的道德意志与服务忠诚之贯注。否则徒法不能以自行,纵然法良意美,终是徒然。”
而新中国从成立伊始,就明确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就赋予了农民管理与自我管理的权利。农民的智慧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一旦获得自主权,他们将创造出最具实用性的制度,他们将自发维护制度。
因此,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只有在新中国的农村,历史的恶性循环才可能彻底终结。
当家做主的农民,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觉醒,也以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哺育着自己的国家。
社会人觉得自己很有势力的口头禅:这一块……那一块……方方面面 口头禅意指一个人习惯在有意或无意间时常讲的说话语句。口头禅可算是一个人的其中一个标志,亦影响其他人对他的形象与观感。口头禅可以是心理的一种。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工业化迫在眉睫。大国工业化的核心是重工业,而重工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果等待资本自发积累,这必将是一个极其缓慢的历史过程。年轻的新中国正被帝国主义围堵,拖不起,也等不起。无奈之下,压低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牺牲部分农业利益,成为当时工业化发展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如今,亲眼见证过“嫦娥探月”“蛟龙入海”等超级工程的人们,该如何去看待这一历史进程?
也许,只有放在大历史中才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是党与农民在并肩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后而建立起的唇齿相依、交洽无嫌的信任关系。
事实证明,勒紧裤腰带搞工业是当时的必由之路。且不说“两弹一星”、机械能源等重大科技项目在国防上的屏障、经济上的拉动,就从农业本身来说,到1956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历史首次突破300公斤大关,基本达到了热量安全线;1984年,粮食总产量首次实现4亿吨,人均粮食达到390公斤,“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这之中,除了体制优势外,工业化的牵引、化肥的作用、农业机械的使用,也功不可没。
这也是作为主人翁的广大农民,对自己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义无反顾的奉献。在过去的岁月里,农民已经付出了太多、牺牲了太多,他们本应得到丰厚的回馈,过上更好的生活,却选择了继续奉献,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们热爱自己成为主人的这个国家,他们与新中国同舟共济、祸福相连,他们用辛劳与汗水哺育新中国的成长。
这份信任,这份深情,纵斗转星移,亦不能被忘记,也必不会被辜负!
四
1978年,曲折前行的中国又将开创一个新纪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带领迷茫中的人们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实现了中国发展的伟大转折。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尊重农民
1978年的风呜咽着从江淮大地吹过,那一年,安徽出现百年不遇的大旱灾,河水断流,水库干涸,土地大面积抛荒。
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召开省委常委会,决定允许农民“借地度荒”,谁种谁收谁有,国家不征粮,不分配统购任务。
“借地度荒”限定每人三分地,但这个口子一开,一些地方很快突破了限额。而且,第二年初春,尝到甜头的农民不仅不准备退地,还纷纷要求“就汤下面”,以户承包。
怎么看?怎么干?人们在激烈争论、谨慎观望。不过很快,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发生了。人们发现,1978年冬小岗18个农民已经秘密分田到户、包干到户,而且第二年获得大丰收,“讨饭队”变成了“冒尖队”。
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1982年,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为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正名。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改革的一项战略决策正式确立下来。
历史表象的背后,往往是多种复杂因素的激烈碰撞。在经历了十年曲折后,彼时的社会和人心正酝酿着一股变革的热望与激情。而农民又一次扮演了历史的关键力量,推倒了农村改革的第一面骨牌,自下而上引发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终于,农民创造力与国家意志力交织并行、桴鼓相应,共同开启了大变革时代。
从人民公社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农民,焕发出巨大的活力,中国农业连续六年大丰收。几乎与此同时,一个在世界经济史上也堪称奇迹的事件正在酝酿、爆发,那就是中国所独有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鼎盛时期,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国近半,实缴国家税金占全国税收总额的五分之一。
家庭联产承包和乡镇企业发展,这是农村最重要的两项改革,都是农民的伟大创造。“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乡镇企业容纳了5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邓小平曾经评价说。
这场社会大变革发端于农村,很快就“燃烧”到全国经济、政治、思想方方面面。如果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描述,那就是“杀出一条血路来”;其标志性的地点,就是深圳。
1978年,“深圳”还是明朝永乐八年史籍上一个不起眼的名字,那个标志地点还叫作“宝安”。
曾经当过陕甘边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带领农民分田地、建政权的习仲勋,又亲手推动了与他一生密切相关的第二个“特区”。
从此,“深圳”真正成为深圳,成为“中国速度”的领跑者、“敢为人先”的代名词、“特色道路”的观察窗。
今天,我们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农民当中蕴含着无穷智慧,尊重农民的意愿、农民的选择、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挥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这是任何时候我们做好农村工作的根本要求。
“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是邓小平推进农村改革的基本方法,也是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中国大地上动人心弦的社会大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互激荡、相互成就,诞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正是在这一理论体系的引领下,中国迎来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十亿级人口长达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发展取得一定成就后,工农、城乡关系也迎来新一轮变革。
在这一轮变革中,农民个体感知到的是收入增加、民生保障等方方面面的权益;而从宏观层面来说,更是国家与农民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农民成为反哺的对象,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就是取消农业税。
2002年,浙江宁波悄悄试水农业税费改革。到2004年,全省绝大多数县市停征了农业税。后来,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之江新语》里说道:近年来,我省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这是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举措,是对国民收入再分配格局进行的重大调整,也是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开局之棋。
改革潮流势不可挡,一件彪炳史册的惠农大事发生了!2006年1月1日,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这片土地上延续2600多年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彻底结束。此后更是对农民实行了“四补贴”政策,让农民更多地现代化成果。
种地不但不再缴税,反过来还能拿补贴。这不是简单经济利益上的加减法,而是千百年来农业赋税作为政权经济支撑的彻底终结,是农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平等享有发展红利的权利昭示。
五
千百年来肆虐的绝对贫困,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中国共产党回馈农民最珍贵的礼物,也是中国崛起最伟大的转折。跨过了这个门槛,大国重现荣光之路将无人能挡
2020年2月4日,农历小年,江西井冈山白银湖村村民邱冬华贴上新对联,上联:“脱贫全靠惠民策”,下联:“致富迎来幸福春”,横批:“共产党万岁”。
90多年前的1928年,邱冬华的曾祖父邱启山也曾写下一副对联,上联:“分田不忘共产党”,下联:“幸福牢记毛委员”,横批:“共产党万岁”。
一幅“共产党万岁”的横批串起92年的岁序更替。92年前,毛泽东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带领贫苦农民打土豪分田地。92年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指挥一场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伟大战役,井冈山率先出列,摘掉了贫困帽子;而再过一年,全国的脱贫攻坚战也将取得全面胜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将彻底摆脱绝对贫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
在梁家河当过7年农民的习近平,对中国农民情深义重,他知道农民的苦,了解农民的难,日思夜想的都是如何把农民带出贫困,如何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上联:方便面方便方方面面 下联:省事腰省事省省腰腰 上联:方便面方便方方面面 下联:难于腰难于难难腰腰
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村民唐宗秀至今还记得2012年那个冬天:家门外用石头铺的小路上都是雪,一位客人深一脚浅一脚来到家里。进了屋,也没嫌干不干净就坐下来,“和我拉家常可是亲切”。走的时候,两口子特意搀着客人走出门外,“我叫他慢着点,他也叫我慢着点,说路不好走。”
这位特殊的客人,就是一个多月前刚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就在这普通的拉家常中,一个涉及亿万农村贫困人口福祉的脱贫攻坚战略缓缓铺开。
此后8年,脱贫攻坚伟大战役在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地打响。300多万名党员干部奔赴战场,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
2019年6月16日晚,广西百色,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一辆车、一个人,正顶风冒雨行驶在一条山路上。
这是一条与重病老父亲含泪告别的路。病床上的父亲试图留住她:“天气预报说晚上有暴雨,现在开车回村里不安全,明早再回吧?”
这也是一条心急火燎回村的路。她说:“正因为有暴雨更得赶回去,怕村里受灾,我马上得走了。”
然而,行至半道,山洪突然袭来,瞬间淹没了这辆车,连同车里那个青春热血的生命。
在这场伟大战役中,包括广西百色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在内,1800个鲜活的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这一刻,百年的誓言铮铮作响,一个世纪的旗帜猎猎飘扬。
什么是初心?这就是初心!什么是使命?这就是使命!
它始于百年历史中,农民对党的深情奉献和党对农民的深切挂念。
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很多都是革命老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仅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快速脱贫。百年的情深似海,今天的休戚与共。脱贫攻坚伟大战役正是对喂烈士遗孤奶水、自家娃娃米糊的沂蒙红嫂的感恩;对“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太行儿女的感恩;对青壮年几乎都参军、“断代性”牺牲的川陕苏区的感恩。也许,只有到老区人民都小康的那一天,那积存百年的沉重情感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
它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民族整体利益、长远发展而对农民欠下的历史旧账。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资金主要来源于农业的积累。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服务的完善都需要大量资金,征用农村土地而获得的土地出让金是最大的资金来源。农民为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今天,反哺农民是一种必然的逻辑,一次历史的还账!
它也出于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国内外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如何发展的现实考量。
我国GDP已经破百万亿,人口14亿。如此体量的大国,发展当然很重要,但放在首位考量的始终是稳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如果贫困持续深化,一些国家贫富差距过大、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前车之鉴;如果不能在经济社会上寻求更大公平,一些国家社会阶层撕裂、政局不稳就是活生生的教训。如果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的问题持续得不到解决,就相当于给未来发展埋下一个巨大的隐患。因此,仅从现实角度看,绝对贫困也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绕不过的沟坎、避不开的洼地。
停车站停车停停站站 方便面方便方方面面 安尔乐安尔安安乐乐 方便面方便方方面面 顺口溜顺口顺顺溜溜 方便面方便方方面面 健心康健心健健康康 健心康---中药 方便面方便方方面面 舒心服舒心舒舒服服 方便面方便方方面面 蹦极跳。
2021年2月25日。
让我们记住这个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偿千载宿愿,建不世之功。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中国的脱贫成果也引来世界的目光。联合国首席经济学家艾略特·哈里斯评价道,中国消除绝对贫困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和“令人鼓舞”的伟大成就。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文介绍了贵州一个村的脱贫致富实践,感叹:“绝对贫困在中国已成为历史。”
六
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中华民族都始终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却在西方工业革命后断崖式跌落。但这不是历史大势,这只是短暂的波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荆棘中逆袭,走过百年峥嵘。下一个百年,以乡村全面振兴为起点,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将重启荣光
1969年1月13日,北京火车站人山人海,一个不到16岁的少年,带着满满两箱书,登上了开往延安的“知青专列”。在这片他的父辈曾经战斗过的热土上,他将开启他的人生征程。
列车南行河南,再沿陇海线西行,到西安后北折,写了一个巨大的倒“几”字。到达铜川后,换乘卡车到延安,再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最后,穿过一道狭长的沟道,来到梁家河。
也许正是因为以这个黄土塬上最普通的村庄为起点,在此后的岁月里,“农民”两个字深深地融入他的血脉情感里;多年以后,又重重地刻进他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中。
从梁家河,带着农民建沼气池、办铁业社;到正定,开创河北省第一个“大包干”试点先河;到宁德,深植摆脱贫困的理念与方略;再到浙江,完成乡村振兴试验田、中国梦起手式的探索。中国农民的伟大实践滋养着他,而他,也在一路行思中埋下了未来大国复兴道路的伏脉。
“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掌舵泱泱大国,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两个一百年”的辽远视野,极具开创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发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划时代号令。
这当然不只是情感萦系,也是对历史的洞见,对未来的擘画。
如果把三农问题放在历史长河,特别是近代以来全球现代化转型进程中去考量,我们会发现,三农问题是带有持续性的根本问题,中国社会在不同阶段爆发出不同矛盾,本质上都是三农问题与其他矛盾的交织叠加;三农问题也是全球现代化转型中最要害、最复杂的问题,如何对待三农,决定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冷酷扩张道路相比,我们是要走一条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当前,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又一个历史关口,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全党发出号召:“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这一刻,儒家思想里的“天下大同”,文人笔下的“桃花源”……所有对乡村的诗意畅想都有了具体的承载;而现实中的乡村,又将以历史未曾有过的想象力,绘就一幅全新的振兴图景。
在这幅新图景里,我们的乡村将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基础,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农业将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届时的乡村振兴,将不仅仅是产业振兴,而是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不仅仅是乡村自身的振兴,而是以城乡融合为基础的整个中国的振兴;不仅仅是一国一时的振兴,而是在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的特色振兴。
历史虽然漫长,紧要处却往往只有几步。
过去百年里,正是因为参透了中国社会最基本的运行规律,抓住了三农这个根本要素;也因为始终以一颗最柔软的心看待三农,中国共产党总能站在历史正确的那一边,即便是短暂出现偏差,也总能及时纠正,重回正轨。
今天,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一次做出了正确的历史抉择。
这是百年国运的逆袭,也是复兴伟业的起点!
这是过往最好的时光,也将是未来最平常的岁月!
滚滚长江天际而流,险峻处“巨石巉岩临积水,波浪轰天声怒”,留下无数不朽的诗篇。
方便面方便方方面面 山涧水山涧山山水水
如今,曾经“瞿塘险过百牢关”的长江三峡,早已被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三峡大坝截流。汹涌而下的怒湍激流行至此处而乍变,忽转为高峡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是长江上的惊世力量;这也是历史长河中的惊天逆转,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民一道,开启了中国命运的大转折,缔造了中国命运的新天地。
历史的长度虽是时间的叠加,但每一个百年,与其他百年的厚度都不尽相同。
刚刚过去的壮阔百年,是中华民族史册上最为厚重的一页;而走过雄关漫道的中国,未来也必将如三峡大坝开闸时的天地豪情,凝乾坤之伟力,启万象之新章,在中华史上书写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在人类史上探索中国道路的伟大实践!(仲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