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上述李白《忆秦娥》的头两句记述的是《列仙传》中的一个故事:
“萧史,秦穆公时人,善吹箫,箫声意境,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子妻下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一旦皆随凤凰飞去。”
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可以想见箫的历史是多么悠久。
箫是中国最常见的民族乐器,历来为古来文人雅士钟爱,用来寄托情思,抒发胸怀。
春秋战国时期所说的箫,大多是指排箫,当时单管直吹的乐器,有管、篪等。据《宋书•乐志》说:“前世有洞箫,其器今亡。”其实自秦汉以来,竹制的单管多孔的吹奏乐器,主要是指横吹的篪和竖吹的箫,当时都叫作笛。东汉时马融作《长笛赋》说:
这里所描述的,应该是箫而不是笛。它源同羌笛,可见是竖吹乐器,本四孔,东汉学者京房以为没有商音,所以加了一孔,而且是加在背面,与现代的箫已经很相似。到了西晋时,荀勗改进笛律,他的笛有六个按音孔,五个在前,一个在后,与今天的箫已经完全一样了。
唐宋时期,横吹的笛和竖吹的箫才完全分开称呼,横吹的笛称笛,竖吹的笛称箫。箫又被称作“秦箫”、“凤箫”,因其无底,又称“洞箫”。唐代还出现了一种叫“尺八”的气鸣乐器,与箫非常相似,只是它是用竹的根部所制,比一般的箫粗一些,而且加了一个贴笛膜的膜孔。
和笛相比,箫的声音要柔和些,也更悠扬婉转,所以它的技巧变化虽然没有笛丰富,但更长于抒情,尤其是表现一种清远哀怨的情结。苏东坡在著名的《前赤壁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描写箫声的成语有:余音袅袅、 婉转悠扬、清耳悦心等。描写箫声的诗句有: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龚自珍《秋心三首·其一》)详细释义如下:1. 【。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就是对箫声的最传神描写。
关于箫的经典诗词
◆《寄扬州韩绰判官》
山光还照湖光绿,一听箫声可白头。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青玉案》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游山西村》
1.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 ——徐志摩《再别康桥》 2.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箫默。 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4.三千流水三千恨,一箫一人一片天。 5.四面楚歌起,垓下箫声诀 6.飞雨吹枰近黄昏,轻衣缦舞做。
【宋】陆游
莫道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1.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 2.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徐志摩《再别康桥》 7.有关用箫声表达思念的诗词 1.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 ——徐志摩《再别康桥》 2. 寄扬。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经典箫曲欣赏
一、《清明上河图》
乐曲根据宋朝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写意而成。此画以宏伟壮阔的幅面,描绘了北宋宣和年间汴河两岸在清明时节的风貌。洞箫曲《清明上河图》清婉悠扬,充分体现了画卷的壮阔雄伟,旋律优美流畅,意境深长,听者能在古典氛围中静静享受音乐的美妙。
二、《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又名《醉太平》,以清新明快、悠扬华美的旋律,描写了杭州西湖的胜景之一“平湖秋月”。乐曲奏出诗般的意境,全曲酣畅抒情,旋律秀美,流畅如歌,明媚流畅,音调婉转,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
三、《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乐曲淡远而苍劲地勾勒出大自然寥廓壮丽的秋江景色,y乐曲表现清浅的沙流,云程万里,天际群雁飞鸣起落的声情。曲意爽朗,乐思开阔,给人以肃穆而又富于生机之感。
四、《绿野仙踪》
五、葬花吟
六、苏武牧羊
苏武奉西汉王武帝之命,出使北方匈奴,被匈奴当人质扣留在北海的贝加尔湖地区放牧十九年。人们敬佩他的爱国精神和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谱写了《苏武牧羊》这支古曲,曲调深沉悲壮,幽婉动听,十分动人。
七、《凤凰台上忆吹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