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一成语典故,出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典故中曹营指三国时期的曹氏政权;汉指刘备政权或者历史当时没有灭亡的东汉王朝。
在三国中,与身在曹营心在汉典故相关的有多人,其中最为著名的人物故事应有三人:关羽,徐庶,荀彧。
一、关羽
关羽在和刘备走散后,被迫进了曹营。曹操对他可谓是“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但关羽依旧不动摇,一心想找到刘备,后来得知刘备在袁绍处,身在曹营心在汉对联,遂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
二、徐庶
徐庶足智多谋,曾做过刘备的军师。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而回家与母亲相聚。临行前,徐庶曾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后来便有了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他在被迫“弃刘归曹”后,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虽在曹营却“终身不设一谋”。
这句话没下一句。解释: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出自:《三国演义》第二五回 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体表现了统治者之间政治和。
三、荀彧
“身在曹营心在汉”没有下一句,这是一个汉语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shēn zài cáo yíng xīn zài hàn,意思是比喻身处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用法:复句式;作谓语。
公元212年,曹操欲进封魏公,询问荀彧,荀彧已看出曹操个人野心,坚决反对。曹操极为失落,而荀彧亦以知晓曹操不可能是兴复汉室之臣,自己一生奋斗的努力与自己的复汉志向竟然是大相径庭,不免心灰意冷。二人关系随即疏远。同年,荀彧在寿春暴毙,亦有曹操赐死之说。
事曹不降曹,身在曹营心在汉 有智未献智,情系蜀国意念刘 事曹不降曹,身在曹营心在汉 感恩亦报恩。华容道上捉放曹
因为荀彧官居高位,有诸多功劳,在曹氏集团中威望极高,非常有影响力。最可怕的是其是尊汉正统的领袖,在朝堂上拥有诸多的拥护。这对曹操形成了显著的威胁,所以曹操就很有可能为了维护其统治,实施其野望,而摒弃多年情感,赐死荀彧。
如此看来,无论荀彧是忧郁而死,还是被赐死。其人生最后,多年努力付之东流,哀莫大于心死。荀彧只要随波逐流就可获得高官厚禄,功成名就,可其忠贞的信念不允许其背叛汉朝正统,他的人生结局可谓最为悲凉!
没有下一句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成语典故,出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至二十七会记载,关羽和刘备走散后,被曹操留在营中,“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