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始有终下一句是什么,有始有终的励志句子

【共读内容】9.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导读学者】陈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亚楠:南开大学哲学学院讲师【共读笔记】柳慧:【论语晨读】第869天吴亚楠:各位师友,早上好

【共读内容】

9.22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导读学者】

陈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吴亚楠:南开大学哲学学院讲师

【共读笔记】

柳慧:

【论语晨读】第869天

吴亚楠:

各位师友,早上好。今早与大家继续一起学习《论语·子罕》第22章。原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本章主旨在于,孔子通过比喻,说明修德进业必要有始有终,禁其自画而勉其日新。

此中包含的需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其一,何为其“终”,即如何理解夫子所言之“实”?其二,如何做到有始有终?

为了更好地回应以上两个问题和展现本章丰富的内容,结合已有各种注解,以下的梳理展开为三个层次: 其一,对苗、秀、实的讨论。这种讨论亦可分为两点:一者,从比喻本身而言,《集注》所言:“穀之始生,曰苗;吐華,曰秀;成榖,曰实”是也;二者,对应于进德修业而言,对于三个不同的阶段的理解,则解者略现分歧,此处列举几种不同解释:

有始有终。下一句:持之以恒。

1,《癸巳论语解》:“有其質而不學,苗而不秀者也;學而不能有諸已,秀而不實者也”;2,《论孟精义》:范曰:…人性質雖美而不能學,則如苗而不秀;雖學而不能成德,則如秀而不實。3,《论孟精义》:侯曰:苗而不秀,質美而不學者也;秀而不實,學而不至於道者也。4,《四书大全》:新安陳氏曰:…以其始學而不發達,發達而不成就者,學者不可以方苗而秀自止,當以旣秀且實自勉也。

此四种解释,于“苗”、“秀”而言,1、2、3同而与4异;于“实”而言则各有不同。各位师友可自取舍。

但我们此处,更当关注对“实”的理解,因为这是我们工夫的目标所在:总结以上注解之观点,此“实”至少可从内外两方面以作理解:外而参之于“道”,内而有诸己而至成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遂可以对此章主旨进一步具体落实之:勿忘勿助,学贵有成;勿画勿止,尽有诸己。

有始有终,方为人道。

以上是目前对此章的基本理解。请陈赟老师再做批评指正和补充。亦请各位师友再做批评指正和补充。谢谢!

陈赟:

钱穆对前人解释的综合:或說本章承上章,惜顏子。或說起下章,勵學者。玩本章辭氣,慨歎警惕,兼而有之。

长治久安下一句:有始有终下一句是方为人道。有关始终的辞条常见的有这么几例:有始有终、善始善终、慎终如始、始终如一、始终不懈、始终不渝,有始无终、始乱终弃、始治终乱等等。小到一个人的生死,大到一个王。

按照结合上章以惜颜回的解释,也会遇到问题,颜回究竟是苗而不秀,抑或秀而不实,似乎两说皆有。但又似乎于义理有问题。故而采用朱熹的解释,放在一般的学习或成长过程来说,似乎更具有普遍的激励意义。

刘国庆:

谢谢各位老师导读[玫瑰][玫瑰][玫瑰]我说几句个人看法,敬请各位师友指正[抱拳][抱拳][抱拳]

有始有终成语接龙:终而复始→ 始乱终弃→ 弃义倍信→ 信言不美→ 美意延年→ 年经国纬→ 纬武经文→ 文章宗工→ 工力悉敌→ 敌不可假→ 假门假事→ 事与心违→ 违世绝俗→ 俗不可耐→ 耐人咀嚼→ 嚼齿。

本章文字比较易懂。苗是指禾苗的生长,秀是指禾苗的开花吐穗,实是指作物最后结果成实。字面上,孔子在慨叹有些禾苗没有能够开花,有些禾苗开花了,但却没有结果。但所有的注家,都认为孔子是在以禾喻人,甚至很多人认为是比喻颜回。《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话说:言万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也。皇侃《论语义疏》:万物草木有苗稼蔚茂,不经秀穗,遭风霜而死者;又亦有虽能秀穗,而值沴旱气,不能有粒实者,故并云“有矣夫”也。物既有然,故人亦如此,所以颜渊摧芳兰于早年矣。

那么,孔子认为的“实”是究竟什么呢?怎么样才算是最后有了成果了呢?我们需要看看孔子给学生们提出的期待是什么。我们通过孔子对学生们问“仁”、“君子”“成人”等问题时的回答,分析怎么样算是达到了孔子所期望的成果。多数情况下,孔子对学生们的要求,是达到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即君子之德,或依礼而行。这种行为方式,能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个人内心的和谐状态:(樊迟)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但对于少数学生,孔子希望他们不仅仅能够自身维护和谐的身心关系和社会关系,甚至期待他们能够建立或恢复理想的社会秩序: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不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有始有终”没有下一句。意思是有开头也有收尾,做事能坚持到底。出自《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魏书·袁翻传》:“伏愿天地成造,有始有终,矜臣疲病,乞臣骸骨。”有始有终成语故事:春秋。

可见,孔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个人的修养,但在个人的修养之上,还有对实现理想的社会秩序的要求。在这两者之间,是有高低之分的。这集中体现在子路和孔子的问答中: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己以敬”,是个人的行为。“修己以安人”,是在自身生活的场所中的人,自己周边的人。而修己以安百姓,就是在当时的平天下了。这三者是循序渐进的。后来《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从这里脱胎而来吧?如果对应到苗、秀、实,我们可以说,学是苗,德是秀,安人安百姓是实。

有始有终下一句是什么

《礼记学记》中也把“化民成俗”,即安民安百姓,作为学习的目标和学成的结果: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当然,修身利行、行道利世不限于“化民成俗”,有更为宽广的意涵,颜之推说: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孔子对颜回有行道天下的期待,在论语中有许多证据: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哀公、季康子到孔子那里选拔学生,孔子都念念不忘颜回: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可见,孔子期待弟子们的“实”,是行道天下,建功立业,而不仅仅是忽忽无事、寿终正寝。

陈赟:

颜回虽早逝,但如以未建功业为未实,则立德本身便不独立,反而依赖功言了。若此,便无法理解船山,钱穆对管宁的赞赏。

袁梅:

同意陈老师认为放在一般的学习或成长过程来说的理解。

刘国庆:

@陈赟 我的看法:修德本身确实依赖于功业。否则就是华而不实了。

个人之德,如无外在建树,意义很少。

馬震宇:

秀为文、实为质;(颜回)生前秀、死后实,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苗生生不息)。

邹俊:

如程子言,颜子之与圣人,相去一息。[抱拳]本可不日而化[强]

预习资料:

【論語注疏】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孔曰:「言萬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 【疏】「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表情]正義曰:此章亦以顏回早卒,孔子痛惜之,為之作譬也。言萬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也。

【論語集注】

【論語正義】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孔曰:“言萬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 o正義曰:《說文》:“苗,草生於田者。”艸謂穀也。《倉頡篇》:“苗,禾之未秀者也。”何休《公羊莊七年注》:“苗者,禾也。生曰苗,秀曰禾。”秀即{爫下禾}也。《說文》:“{爫下禾},禾成秀也。”凡禾黍先作華,華瓣收,即爲稃而成實,實即稃中之仁也。苗而不秀,秀而不實,謂年穀不順成也。翟氏灝《攷異》:“牟融《理惑論》云:‘顔淵有“不幸短命”之記,“苗而不秀”之喻。’禰衡顔子碑云:‘亞聖德,蹈高蹤,秀不實,振芳風。’李軌《法言》注謂‘王戎之子萬有大成之風,苗而不秀。’《梁書》徐勉因子悱卒,爲《答客喻》云:‘秀而不實,尼父爲之嘆息。’”是六朝之前,人皆以此節謂爲顔子而發,自必《古論語》家相傳舊義。案:《漢沛相範君墓碣》:“茂而不實,顔氏暴顛。”茂秀義同。唐玄宗《顔子贊》:“秀而不實,得無慟焉。”漢唐人說皆如此。皇疏云:“又爲歎顔淵爲譬也。”邢疏云:“此章亦以顔淵早卒,孔子痛惜之,爲之作譬。”說並得之。 o注:“言萬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 o正義曰:《法言問神篇》:“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鳥乎?”《後漢書章帝八王傳贊》:“振振子孫,或秀或苗。”皆以此章喻人早夭也。人早夭,故成德亦有未至。

上一篇 2023年05月29 23:31
下一篇 2023年04月30 21:24

相关推荐

  • 天涯何处觅知音下一句,一曲肝肠断下一句是啥

    音乐两字,你脑海里会想到什么?是华丽的歌词,是动人的旋律,一曲肝肠断下一句是啥,还是背后精彩的故事;其实,这些都会在我的脑海中浮出。"只是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你会想到了谁?是初恋的画面,是王菲

    2023年05月10 278
  • 王孙归不归的上一句,王孙归不归的前一句古诗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春天,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歌咏最多的主题之一。人们盼春爱春,也惜春伤春,多姿多彩的春天配合着人们的情怀,在文人笔下呈现出无限风光。不过,也有一些看似不那么起眼、不那

    2023年05月15 233
  • 美人迟暮下一句,恰似人间惊鸿客,墨染星辰云水间

    曾经读到过一首古诗《短歌行》,久久难以忘怀,其中两句写着:四季倏往来,寒暑变为贼。偷人面上花,夺人头上黑。时间是个小偷,在你不知不觉间,恰似人间惊鸿客,墨染星辰云水间,偷走你如花的容颜,偷走你发间的乌

    2023年06月04 363
  • 新生儿祝福语诗句,写给朋友新生儿的古诗词句

    生日,是一个人出生的日子。现代人过生日,有的吃面条,有的吃蛋糕,总有一种仪式感,告诉你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而古代的诗人们会通过写诗填词恭贺生辰,有的为母贺,有的为妻贺,还有的写给子女。生辰之日,诗

    2023年05月01 333
  • 怀念已故亲人的诗句,一别再无归期,从此你长眠我常念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不仅源于万物此时清洁明净,也源于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您好,悼念故人的诗句有:1、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2、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3、滴空阶

    2023年04月25 267
  • 形容婆婆偏心的诗句,形容老婆婆偏心的句子

    一句话描述偏心的婆婆:一次又一次的相信和期待,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和心寒。一句话描述偏心的婆婆3.多勤政,少懈怠;多正己,少怨人;多公道,少偏心;多信任,少猜疑;多关爱,少冷淡。4.心本就是偏着长的,教人

    2023年04月22 273
  • 霸气的诗句,桀骜不驯又霸气的诗句

    李白(飘逸洒脱,豪气干云)李白(701年-762年),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

    2023年05月03 259
  • 家仇国恨的宋词元曲,国仇家恨还是国恨家仇

    据徐铉记载,李煜有《文集》30卷、《杂说》百篇,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李煜集》10卷,《宋史·艺文志》亦载《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有《南唐二主词》1卷,录李煜词34首,存

    2023年04月16 226
  • 山河的诗句,形容山水的诗句唯美

    一字一句绘山河,一诗一词见天地中华大地和风阵阵、文明悠悠每一寸山河都饱含诗情画意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23年04月24 260
  • 衣食住行下一句,衣食住行八大行业

    汪曾祺是一位生活家,更是热爱生活、多才多艺的有趣之人。对生活心存热爱,不沮丧,无机心,少俗虑;对生活体察细致,爱万物、皆有情,有情趣。1.衣食住行,下一句是生活必需品。2.一生一句:青梅竹马不是你,爱

    2023年05月14 314
  • 关于边塞的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宋词元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

    2023年04月17 233
  • 关于冰心的诗句,冰心的精彩诗句有哪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包含三百多首唐代顶尖佳作,冰心的精彩诗句有哪些,被称为中小学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我们读《唐诗三百首》,一定要背下这100句千古名句

    2023年05月03 27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