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始有终下一句是什么,有始有终的励志句子

【共读内容】9.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导读学者】陈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亚楠:南开大学哲学学院讲师【共读笔记】柳慧:【论语晨读】第869天吴亚楠:各位师友,早上好

【共读内容】

9.22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导读学者】

陈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吴亚楠:南开大学哲学学院讲师

【共读笔记】

柳慧:

【论语晨读】第869天

吴亚楠:

各位师友,早上好。今早与大家继续一起学习《论语·子罕》第22章。原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本章主旨在于,孔子通过比喻,说明修德进业必要有始有终,禁其自画而勉其日新。

此中包含的需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其一,何为其“终”,即如何理解夫子所言之“实”?其二,如何做到有始有终?

为了更好地回应以上两个问题和展现本章丰富的内容,结合已有各种注解,以下的梳理展开为三个层次: 其一,对苗、秀、实的讨论。这种讨论亦可分为两点:一者,从比喻本身而言,《集注》所言:“穀之始生,曰苗;吐華,曰秀;成榖,曰实”是也;二者,对应于进德修业而言,对于三个不同的阶段的理解,则解者略现分歧,此处列举几种不同解释:

有始有终。下一句:持之以恒。

1,《癸巳论语解》:“有其質而不學,苗而不秀者也;學而不能有諸已,秀而不實者也”;2,《论孟精义》:范曰:…人性質雖美而不能學,則如苗而不秀;雖學而不能成德,則如秀而不實。3,《论孟精义》:侯曰:苗而不秀,質美而不學者也;秀而不實,學而不至於道者也。4,《四书大全》:新安陳氏曰:…以其始學而不發達,發達而不成就者,學者不可以方苗而秀自止,當以旣秀且實自勉也。

此四种解释,于“苗”、“秀”而言,1、2、3同而与4异;于“实”而言则各有不同。各位师友可自取舍。

但我们此处,更当关注对“实”的理解,因为这是我们工夫的目标所在:总结以上注解之观点,此“实”至少可从内外两方面以作理解:外而参之于“道”,内而有诸己而至成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遂可以对此章主旨进一步具体落实之:勿忘勿助,学贵有成;勿画勿止,尽有诸己。

有始有终,方为人道。

以上是目前对此章的基本理解。请陈赟老师再做批评指正和补充。亦请各位师友再做批评指正和补充。谢谢!

陈赟:

钱穆对前人解释的综合:或說本章承上章,惜顏子。或說起下章,勵學者。玩本章辭氣,慨歎警惕,兼而有之。

长治久安下一句:有始有终下一句是方为人道。有关始终的辞条常见的有这么几例:有始有终、善始善终、慎终如始、始终如一、始终不懈、始终不渝,有始无终、始乱终弃、始治终乱等等。小到一个人的生死,大到一个王。

按照结合上章以惜颜回的解释,也会遇到问题,颜回究竟是苗而不秀,抑或秀而不实,似乎两说皆有。但又似乎于义理有问题。故而采用朱熹的解释,放在一般的学习或成长过程来说,似乎更具有普遍的激励意义。

刘国庆:

谢谢各位老师导读[玫瑰][玫瑰][玫瑰]我说几句个人看法,敬请各位师友指正[抱拳][抱拳][抱拳]

有始有终成语接龙:终而复始→ 始乱终弃→ 弃义倍信→ 信言不美→ 美意延年→ 年经国纬→ 纬武经文→ 文章宗工→ 工力悉敌→ 敌不可假→ 假门假事→ 事与心违→ 违世绝俗→ 俗不可耐→ 耐人咀嚼→ 嚼齿。

本章文字比较易懂。苗是指禾苗的生长,秀是指禾苗的开花吐穗,实是指作物最后结果成实。字面上,孔子在慨叹有些禾苗没有能够开花,有些禾苗开花了,但却没有结果。但所有的注家,都认为孔子是在以禾喻人,甚至很多人认为是比喻颜回。《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话说:言万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也。皇侃《论语义疏》:万物草木有苗稼蔚茂,不经秀穗,遭风霜而死者;又亦有虽能秀穗,而值沴旱气,不能有粒实者,故并云“有矣夫”也。物既有然,故人亦如此,所以颜渊摧芳兰于早年矣。

那么,孔子认为的“实”是究竟什么呢?怎么样才算是最后有了成果了呢?我们需要看看孔子给学生们提出的期待是什么。我们通过孔子对学生们问“仁”、“君子”“成人”等问题时的回答,分析怎么样算是达到了孔子所期望的成果。多数情况下,孔子对学生们的要求,是达到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即君子之德,或依礼而行。这种行为方式,能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个人内心的和谐状态:(樊迟)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但对于少数学生,孔子希望他们不仅仅能够自身维护和谐的身心关系和社会关系,甚至期待他们能够建立或恢复理想的社会秩序: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不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有始有终”没有下一句。意思是有开头也有收尾,做事能坚持到底。出自《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魏书·袁翻传》:“伏愿天地成造,有始有终,矜臣疲病,乞臣骸骨。”有始有终成语故事:春秋。

可见,孔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个人的修养,但在个人的修养之上,还有对实现理想的社会秩序的要求。在这两者之间,是有高低之分的。这集中体现在子路和孔子的问答中: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己以敬”,是个人的行为。“修己以安人”,是在自身生活的场所中的人,自己周边的人。而修己以安百姓,就是在当时的平天下了。这三者是循序渐进的。后来《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从这里脱胎而来吧?如果对应到苗、秀、实,我们可以说,学是苗,德是秀,安人安百姓是实。

有始有终下一句是什么

《礼记学记》中也把“化民成俗”,即安民安百姓,作为学习的目标和学成的结果: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当然,修身利行、行道利世不限于“化民成俗”,有更为宽广的意涵,颜之推说: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孔子对颜回有行道天下的期待,在论语中有许多证据: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哀公、季康子到孔子那里选拔学生,孔子都念念不忘颜回: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可见,孔子期待弟子们的“实”,是行道天下,建功立业,而不仅仅是忽忽无事、寿终正寝。

陈赟:

颜回虽早逝,但如以未建功业为未实,则立德本身便不独立,反而依赖功言了。若此,便无法理解船山,钱穆对管宁的赞赏。

袁梅:

同意陈老师认为放在一般的学习或成长过程来说的理解。

刘国庆:

@陈赟 我的看法:修德本身确实依赖于功业。否则就是华而不实了。

个人之德,如无外在建树,意义很少。

馬震宇:

秀为文、实为质;(颜回)生前秀、死后实,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苗生生不息)。

邹俊:

如程子言,颜子之与圣人,相去一息。[抱拳]本可不日而化[强]

预习资料:

【論語注疏】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孔曰:「言萬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 【疏】「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表情]正義曰:此章亦以顏回早卒,孔子痛惜之,為之作譬也。言萬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也。

【論語集注】

【論語正義】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孔曰:“言萬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 o正義曰:《說文》:“苗,草生於田者。”艸謂穀也。《倉頡篇》:“苗,禾之未秀者也。”何休《公羊莊七年注》:“苗者,禾也。生曰苗,秀曰禾。”秀即{爫下禾}也。《說文》:“{爫下禾},禾成秀也。”凡禾黍先作華,華瓣收,即爲稃而成實,實即稃中之仁也。苗而不秀,秀而不實,謂年穀不順成也。翟氏灝《攷異》:“牟融《理惑論》云:‘顔淵有“不幸短命”之記,“苗而不秀”之喻。’禰衡顔子碑云:‘亞聖德,蹈高蹤,秀不實,振芳風。’李軌《法言》注謂‘王戎之子萬有大成之風,苗而不秀。’《梁書》徐勉因子悱卒,爲《答客喻》云:‘秀而不實,尼父爲之嘆息。’”是六朝之前,人皆以此節謂爲顔子而發,自必《古論語》家相傳舊義。案:《漢沛相範君墓碣》:“茂而不實,顔氏暴顛。”茂秀義同。唐玄宗《顔子贊》:“秀而不實,得無慟焉。”漢唐人說皆如此。皇疏云:“又爲歎顔淵爲譬也。”邢疏云:“此章亦以顔淵早卒,孔子痛惜之,爲之作譬。”說並得之。 o注:“言萬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 o正義曰:《法言問神篇》:“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鳥乎?”《後漢書章帝八王傳贊》:“振振子孫,或秀或苗。”皆以此章喻人早夭也。人早夭,故成德亦有未至。

上一篇 2023年05月01 06:03
下一篇 2023年05月24 02:20

相关推荐

  • 失落的诗句,心情失落的诗句

    人有时候,触景生情,泪流满面,悲从中来,不可断绝!相思令·吴山青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关于描写失落的诗句(描写心情失落的诗句)1.描写心情失落的诗句描写心情失落的诗句:1、无端听

    2023年05月15 276
  • 过度谦虚等于骄傲下一句是什么,过度谦虚等于骄傲如何反驳

    砍掉外围,直击核心,欢迎大家来到君志思维我是君有志,今天谈谈骄傲自信近期一直在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我也在不断地去学习,因为我知道这个时代发展的太快这个时代你不经意之间就会失去很多的机会是谁让我们失去了这

    2023年05月11 279
  • 元曲中优美的句子是哪句,元曲优美句子

    东风昨夜送春来,才见梅开,又见桃开。十分相称主人怀,诗是生涯,酒是生涯。赏读最美10首元曲。一生风月且随缘,穷也悠然,达也悠然。《驻马听·吹》白朴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鹕风里欲偏斜。凤

    2023年04月17 298
  • 含霜的诗句,带霜的诗句100首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唐·李白2、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侠客行》唐·李白3、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七首》唐·李白4、春销不得处,唯有鬓边霜。《早春》唐·白居易5、叶声落

    2023年06月06 256
  • 写杏花的诗句,咏杏花最有名的诗词

    杏花是春天灿烂的花木,杏花色又红又白,杏花盛开之时,胭脂万点,花繁姿娇,占尽春风。此时,正值春天,相信大家都欣赏到了杏花的风姿。咏杏花最有名的诗词,今天介绍十首杏花诗词,在体会杏花风姿的同时,看看诗人

    2023年04月24 259
  • 诗句造句,诗句造句二年级简单的句子

    1.诗句造句二年级简单的句子,大概就是为了思念爱人的时候可以对她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而不是只会说“呜~我好想你,啥时候才能见你啊!”知乎@CarmenLeung2.因

    2023年05月18 302
  • 形容很无奈的诗句,感叹无奈的诗句

    感叹无奈的诗句,孤独这种情绪潜伏在每个人的内心,在快节奏的现代尚且如此,在古代那些多愁善感的文人雅士心中更甚,他们孤寂难耐,不被人理解之时也多会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内心。为此,诗词君整理了一些极其沧桑孤

    2023年05月18 236
  • 纪念金庸的诗句,赞美金庸的诗句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先生的小说堪称武侠小说的经典。金庸先生也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小说中嵌入了许多经典古诗词,或描摹如画风景,或抒发豪情,或赞美英雄佳人。诗文的意境与小说内容完美

    2023年05月09 215
  • 元曲为什么是白话,元曲是什么

    编者按什么是诗歌?《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美学家朱光潜说:“诗是一种惊奇。”的确,诗歌以其丰富的情感、凝练的语言、美妙的韵律,元曲是什么,书写着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

    2023年04月16 279
  • 元杂剧等于元曲,元杂剧

    电视剧《梦华录》可谓是2022年现象级影视作品。与近些年其他热播剧内容来源不同,该剧并非改编自热门的网络小说,而是改编自元代戏剧名家关汉卿的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简称《救风尘》)。可以说,元代杂剧

    2023年04月10 211
  • 小孩读唐诗元曲,元曲宋词唐诗诗经后面有什么

    “稚子背诗,苦不堪言,恰似烈酒入喉,辛辣难咽,而一旦回甘,则妙不可言”古诗词中纯净、辽阔的意境,极致的感性,恰恰弥补了信息泛滥、节奏紧迫的现代生活带给我们的拥挤感、浮躁感....而为什么从小就让孩子读

    2023年04月13 211
  • 形容内疚道歉的诗句,形容内疚道歉的古语

    形容内疚道歉的古语,元稹是个一生“绯闻”很多的唐代诗人。元稹早年的风流事被他自己写成一篇《莺莺传》的传奇小说,这个故事后来被王实甫改编成《西厢记》从而家喻户晓。但是《莺莺传》的主人公元稹及第后却抛弃了

    2023年04月23 28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