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儿时珍藏的记忆印象最深、最能引起愉快笑声的事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答唱笑话“新鲜婆娘”的结婚山歌。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老家最具喜剧性的迎亲图:每当看到送亲队伍从石板路迤逦而来,放牛伢或放学归家的小学生总会拍着手使劲地唱:“新鲜婆娘(刚结婚的媳妇),屙尿屙到床上,男人(丈夫)一手码(摸)起,藤缠树的爱情古诗词,赖到(以为)芹糖(红薯熬制的糖)。”稚嫩的歌声和着鞭炮的幽香在空气中弥漫。那时的新娘子最时兴拿把新的刷过桐油的红色纸雨伞,这时派上了用场,慌忙撑开伞,遮住羞红的脸,一任未必能理解其中性的隐喻的儿童们放肆歌唱。
老家在湘西南越城岭,属五岭之一。毛泽东咏长征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正是写出了五岭山脉绵延不绝的气魄。山往西走,又牵连着广西的群山,在交通不便的时代真有点“山深糜鹿好为群,水草丰饶隔世氛”的味道。山居的日子,没有歌声是会寂寞的,歌成了解闷的灵物。每当夜幕低垂,沉静的山村响起了锅、碗、瓢、盆的声音,随后,说不定哪家会和着这声音冒出悠悠的山歌。越城岭的山歌很得了山川的灵气,大都是念唱,一字一腔,每个字的音拖得很长。我曾听村里一位堂伯晚上唱情歌,“歌—是—山—上—那—棵—树—也—妹—是—树—上—那—根—藤—”抑扬顿挫,声调悠长,如林中弥漫的夜雾,忽而浓,忽而淡。既不同于“大江东去”之豪迈,也不同于“小桥流水”般婉转,更不同于现今流行歌曲的大爱大恨,是高山泉水幽幽怨怨的那种味道,而里面所蕴含的人生韵味,又如老人头上的皱纹。不过,如今年轻人大都吼“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岸上走”、“头顶着月亮头枕着山,睡觉觉酣声大如天”之类流行劲歌解气了,老辈人就埋怨:“唱山歌小调的越来越少了。”
歌词: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揽树开花花揽花,阿哥揽上妹揽下,牵起衫尾等郎揽,等郎一揽再回家。新买扇子七寸长,一心买来送情郎,嘱咐情郎莫跌撇,两人睡目好泼凉。
山里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田间地头挥锄,林间小经穿行,山间小屋栖息,山歌成了解忧、解乏、消除寂寞甚至消除恐惧的重要工具。“隔山唱歌山答应”,山歌成了山民发思古之悠情、念天地之万变、沟通万物的心曲。小时候看电影《刘三姐》,听刘三姐唱“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便懂得堂伯为什么睡前总要唱唱山歌了。老家与桂林辖区接壤,现在到桂林市坐汽车走盘山公路也只需4个小时,其实《刘三姐》里的很多唱词跟乡亲们唱的大同小异,如“世上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就跟堂伯们唱的很相似。山间地头房前屋后随性而作率性而唱的山歌唱情、叹命、说史、言志、规劝……一曲曲向后人展现前辈们的心灵史。
幽溪人未去,芳草行应碍。 遥忆紫藤垂,繁英照潭黛。 【紫藤】许浑 绿萝萦数匝,本在草堂间。 秋色寄高树,昼阴笼远山。 移花疏处种,劚药困时攀。 日暮微风起,难寻旧径还。 【紫藤】许浑 绿蔓秾阴紫袖低,客来留坐小堂西。
(图为作者在阆中古城采风)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出自广西地区的情歌《世上哪有树缠藤》。藤是比喻女人。---男人顶天立地,是让女人依靠的啊 ;树就是好比男人,表达山上藤树相缠,死不分离的具体形象,比喻一对恋人对爱情忠贞不。
越城岭的山里人串门谈白话,待客很厚道。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如果爱打猎的家里来了贵客,那家的主人必定带着狗和猎枪,说声“你喝杯茶歇一下,我去弄点山货野味”,然后大步出屋,少则十几分钟,多则两三小时便凯旋而归,提着野物朝地下一丢,大声嚷道:“嘿,有下酒菜了,好边吃边谈白话了”。
一、“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刘三姐这句经典的唱词,道出了千百年来,女人一直依赖从属于男人的现象:男人是参天挺立的大树,女人则是缠绵环绕的藤蔓。二、这首民谣以野藤缠树来暗喻男女间的深情,已到缠绵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