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日 惊 蛰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惊蛰的到来,预示着仲春时节的开启。
时至三月,南方多地已是春意盎然。提到春天,大家联想到的都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春暖花开。但唐朝诗人柳宗元在《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中,却描述了南方春天榕树落叶的景象: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对大部分人来说,更熟悉的是“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描写秋天落叶景象的诗句。北方落叶多在秋冬,为什么南方落叶多在春天?物候变化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带来什么启示?
为何春半榕叶落满庭
要明白为何“春半榕叶落满庭”,首先要知道为何“秋风起兮草木黄”。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冬天,柏杨、垂柳、榆树等阔叶树木需要休眠以减少养分消耗。但是树木在休眠时依然需要消耗养分,因此树木不断掉落树叶,以减少损耗,含有物候知识的诗句,储存更多的能量。而像侧柏、圆柏等针叶树木,具有针尖一样的叶片,水分养分损耗少,因此在冬天也能常绿。
南中有八桂,繁华无四时。
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
物候诗词是一种自然笔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
唐代诗人窦巩说:
春迟不省似今年,二月无花雪满天。
唐代诗人杨巨源也说:
严城吹笛思寒梅,二月冰河一半开。
在北方,梅花是在腊月开放,所以叫“腊梅”;在南方则不然,岭南的梅花往往在农历十一月甚至十月就开放了。大别山地区的桂花是八月开花,因此有“八月桂花遍地开”;而岭南的桂花则四季常开,不分四时,不分季节,因此人们叫它“四季桂”。
物候是生物长期适应光照、降水、温度等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的生长发育节律。一年中,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农作物的播种、出苗、开花、吐穗等现象;候鸟、昆虫等的迁徙、始鸣、终鸣、冬眠等现象;甚至初霜、终霜、初雪、终雪、结冰、解冻等气象水文现象,都是物候。物候是大自然的语言。通过物候,可以了解气候变化、时序更替、季节迟早。“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物候诗词、谚语就是自然笔记的一种形式,是对大自然的草木鸟石变化节律的记录。
企业回花圈挽联怎么写,挽联写法样板 花圈挽联格式: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字体较大) 1.上联右上,用较小字写,悼念(逝者名字)、沉痛悼念(逝者名字)或(逝者名字)千古; 2.下联左下,用较小字写,(名字)敬挽、(名字)泣挽、(名字)拜挽或写上赠送单位。
图源:视觉中国
物候变化可以触发生命感悟
从文化起源来看,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的是中原地区的物候特点。所谓“候”,就是征兆、时节的意思。在古代,五天为一候。例如,惊蛰就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重要节气。其物候现象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此时,有些地方已进入了春耕时节,气温回升,春雷响,万物长,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过冬的虫卵也开始孵化。
春晖照眼一如昨,花已破蕾兰生芽。
素养教育的视角,要超越传统的知识和技能,转向重体验、重情感的精神内涵。阅读物候古诗词,从中可以体验到诗人的生活环境、灵感来源和文学气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当地的物候变化,可以丰富我们对生活的意义体验,促进人格和精神的健全发展。
李白说:
1、江天暑气自凉清,物候须知一雨成。——出自唐·吴融《秋事》2、征车日已远,物候尚凄凄。——出自唐·刘威《秋日寄陈景孚秀才》3、山川应物候,皋壤起农情。——出自唐·郑谷《咸通十四年府试木向荣》4、山川殊物。
洛阳三月飞胡沙。
物候不仅有时序性,还有地域性。描写物候的古诗、游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生活空间和感知空间,加深对我国地理环境南北差异、古今差异的理解,还有助于青少年增强对生命意识的情感体验与理性思考,树立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在有限的人生尽可能有所作为,拓展生命的空间来延长生命的时间,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来彰显个体生命的意义,是物候变化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
审核:王飞
1. 物候规律的诗句,并介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来了,大地回暖,气温开始上升。“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白雪虽作飞花,春寒料峭,但草芽可见。
终审:尹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