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李山 责编 | 黄悠
《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谥号
孔子是鲁国人,可是他的弟子有卫国、陈国、齐国甚至楚国人,可谓四面八方都有。所以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他的学生从各国来向他学习。在诸多弟子之中,子贡是卫国人,敏而好学的完整古诗,所以他对卫国的事情总是比较关切。,
卫国有一个大臣,叫孔文子,“文子”这两个字是他的谥号。古代有年号、庙号,当然也有外号。谥号就是古人去世之后给他的一个评价,谥号的作用主要是评价这个人一生的作为。根据现代学者的考据,谥号起源于商代,流行于西周,然后一直延续到了近代。过去关于谥号有很多争执,比如在金文之中看到穆王,“穆”字就是他的谥号。很多学者认为金文中称他为穆王的时候他还活着,因为有“穆王”赏赐的记录。所以有一段时间也提出了生号的说法,大学者王国维和后来的郭沫若都认为活着就可以有谥号。但根据现在的研究,以及随着出土的青铜文物数量的增加,发现这个说法不成立。当铭文中出现穆王两字时,一般都是在穆王身后了,也就是说这个器物是在穆王去世之后才做的。
谥号,简单地说就是对一个人死后进行盖棺定论,古人对它的态度很慎重。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例子,楚王去世之后,后人拟了一个谥号,结果楚王两眼瞪着死不瞑目。大家才发现坏了,这个谥号他不接受。于是改了谥号,他的眼睛才闭起来。当然,现在的学者认为人死后有一段时间因为生理原因眼睛会睁着,但古人就会认为是谥号不对导致死不瞑目。
在周代的谥法之中,“文”作为谥号有几个含义:一种说法是经天纬地谓之“文”,就像周文王一样。另一种说法是勤学好问谓之“文”。很多学者认为孔文子的“文”就是好学,并不是经天纬地,毕竟他无法和周文王相比。将这样一个字给孔文子,是很高的评价。有一种说法是这个字是孔子给他的谥号,因为孔文子和孔子是朋友,他死后卫国的国君就请孔子帮忙起个谥号,正是因为这个,子贡才向孔子问原因。
孔文子的好学精神
《左传》详细记载了孔子和孔文子的事:
簋
孔子晚年周游列国,在卫国这段时间处于很多矛盾的旋涡,孔文子事件只是其中之一。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文子做事是有缺陷的,在《论语·宪问》这一篇里,孔子还评价了孔文子: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治长第五篇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解释:"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
这是孔子回到鲁国之后和季康子见面,谈论卫灵公无道现象的记载。卫灵公宠爱小老婆,将太子赶跑,季康子作为鲁国的执政者听了就不高兴,便问:如果像您说的这样,他为什么不亡国呢?言外之意是对孔子所说的话不认同。而孔子又说:因为有仲叔圉帮他搞外交,有祝负责宗庙、鬼神的事,还有王孙贾管理军事。有这样三大贤人,他怎么会亡国呢?
仲叔圉就是孔文子,祝是负责祭祀的人。祝是一种职业,也就是祭祀的时候向鬼神传达敬意的巫师,祭祀完成之后他们又会向人传达鬼神的赏赐。《左传》记载了祝的一件事,卫蔡争盟的时候,有一个礼叫作“歃血”,歃一些动物的血,谁先喝意味着谁的地位高。蔡国人认为应该他们先喝,理由是当年周王分封的时候,蔡叔比卫国老祖康叔年纪大。卫国人见此不知所措,祝就站出来说按照历史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周王分封的时候并不是按照年岁来定,而是按照德行。根据德行的原则,并不能说明蔡叔的年纪大就可以先歃血。祝作为负责宗庙的人,他了解历史和宗教,这一番话就为卫国挽回一局。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还赞美他有学问、伶牙俐齿。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却好学习,并且不以向别人请教他们认为很低端、很简单的问题为耻“这种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当时的鲁国有三大家族分割国家权力,其中最大的一家就是季氏家族,康子就是季氏家族的掌门人,他也掌握了鲁国的大政。当他对孔子的话表达疑问的时候,孔子却说卫灵公虽然无道,但他善于用贤才。这样的回答让季康子有点自取其辱,因为暗讽了季康子的手下并没有孔文子、祝和王孙贾这样的贤才。由此可见,孔文子在孔子的心目中是很有才干的一个人。
在孔文子去世后,孔子斟酌了他的一生:其一,他有才干;其二,他有缺陷。还有一个特点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孔子最赞赏的一点。《论语》最强调的一个品质就是好学,因为好学的人不俗气。我们的人生像一条河流,你将源头斩断,挖再大的水池注水也是死水,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才能保证源头有活水。虽然孔文子嫁女儿的事和他的夫人与人私通的事不好,但他通过学习改善自己,所以能够治宾客。朱熹在《四书或问》里谈到孔子如何评价他人,认为孔文子好学而成为一个贤人,他的好学精神遮盖了那些缺陷,这也反衬出孔子对学习多么重视。
课本里的《论语》
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治长第五篇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的解释: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
本文为“桃李国学苑”原创
企业回真力时,名士,尊达手表维修服务热线:400-185-6077,江苏省手表维修服务地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汉中路1号新街口国际金融中心10楼H;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中心办公楼C座22层08室;无锡市梁溪区人民中路139号恒隆广场写字楼1座11层1104室。服务时间。
欢迎读者朋友转发分享
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
《课堂内外》主创团队
主持人徐德琳
责编黄悠
美编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