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见义
谭汝为
互文是汉语传统修辞格之一,一般称为“互文见义”。就是在上下文中各省去一部分有关词语,而上下文的语意却可以相互包含、映衬、呼应或补充,体现出“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的特点。
互文是汉语传统修辞格之一,一般称为“互文见义”。就是在上下文中各省去一部分有关词语,而上下文的语意却可以相互包含、映衬、呼应或补充,体现出“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的特点。
例子(5):《观沧海》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之行“与"星汉灿烂"互文)例子(6):《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大漠"与“燕山”互文)例子(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
互文可分为“本句互文”、“对句互文”和“三句互文”这三种类型。
一、本句互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上半句省去“汉”,下半句省去“秦”,前后互为补充,语意才可相备相足。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应理解为“主人客人都下马,客人主人同在船上。”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应理解为“烟霭月光笼罩着一河寒水,也笼罩着沙岸”;如各执一边刻板地解说就与事理相悖了。
本句互文另如:
《木兰诗》中互文的诗句:(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互文,也叫互辞 ,是古诗文。
烹羊宰牛且为乐。(李白《将进酒》)
唇焦口噪呼不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牛困人饥日已高。(白居易《卖炭翁》)
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这也是一个互文句,完整的句子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这一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古文中,数字一般为虚数,所以不一定是十二年)后凯旋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2。
“本句互文”修辞法在汉语并联结构的四字格固定语中也多有体现,例如:烟消云散(烟云消散),拈花惹草(拈惹花草),冰肌玉骨(肌骨冰玉), 降龙伏虎(降伏龙虎),龙飞凤舞(龙凤飞舞),慈眉善目(眉目慈善)等等。
互文的古诗句有: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名词解释:诗句,读作。
二、对句互文
所谓对句互文多指在对偶或大致对应的上下两个诗句中的互文见义,文意彼此呼应、补充、映衬,互文相足,理脉相通。请看下列诗例: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意为:“在仲卿、兰芝合葬的墓地四周种上了松柏、梧桐;这些树的枝枝叶叶都覆盖相连在一起。”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黄花。(《木兰诗》)意为:“木兰当窗对镜梳理云鬓,又贴上花黄来化妆。”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这句“云自无心水自闲”中的“无心”和“自闲”是互文。意思是(白云泉的)云无心而显得消闲、(白云泉的)水也无心而显得消闲。无心即无心事,悠然自得。不是说云虽无心但并不。
杜甫运用互文的诗句相当多,试举例说明: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意为:“感时恨别而见花闻鸟皆惊心溅泪。”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意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
杜诗在语言锤炼上的功夫颇深,从上引诗例中亦可见一斑。在互文句式的运用中,杜诗富于变化,有翻新求异之处,很有进行探研的必要。总之,对偶互文形分为二而意合如一,义见相足,文畅意明。再如: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应理解为“从红颜(年轻时)到白首(年老时),都是弃轩冕(鄙弃功名富贵)而卧松云(隐居山林)的”。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沁园春·雪》)应理解为“惜秦皇汉武与唐宗宋祖,皆略输文采而稍逊风骚。”
对句互文在文赋中也偶有所见,例如: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上句的“东西”和下句的“南北”应合为“到处(或‘处处’、‘四处’)”,全句应理解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的家乡,到处大喊大叫,到处骚扰百姓”。当代歌词《常回家看看》“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也是对句互文,应理解为“生活的烦恼和工作的事情,跟爸爸妈妈说说谈谈”。
三、三句互文
三句互文较为少见,例如: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辛弃疾《水龙吟·寿韩南涧尚书》)
句中的“绿野(堂)”、“平泉(山庄)”、“东山”分别指唐朝名相裴度、李德裕和东晋宰相谢安退隐时的栖身之所。这三句应理解为:“绿野堂、平泉山庄和东山的风烟、草木和歌酒”。这里蕴含着作者辛弃疾的两层深意:一是用历史名相隐栖之地的风光称颂友人韩南涧隐居信州、寄情山水的高洁志趣;二是用历史英雄“东山再起”的故事激励韩南涧振作精神,以“平戎万里”、“整顿乾坤”为己任,作“风云奔走”的“平戎手”。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刘辰翁《柳梢青·春感》)
这是南宋覆亡后遗民节士的哀痛之作。三个四字句是典型的三句互文,理应把内容合在一起理解,就是“辇下、山中、海上的风光、岁月、心情”。在时间上,是“过去”(对“辇下”故国的回忆和思念)、“现在”(对自己隐居“山中”现实生活的描写)和“未来”(对“海上”抗元复国斗争的向往)三幅画面的交叉映现;在空间上,是“故都辇下”、“山中故里”和“南海海上”三处平列对照。这样,时空的距离、沧桑的巨变、复杂的情思都凝聚在这十二个字中——“眷恋故都风光,回顾那繁华的岁月,心情无比凄怆;隐居不仕,面对故乡风光,百无聊赖地虚掷岁月,心情何等愤懑;惦念着在南海坚持抗元的志士,那里的海上风光,他们的战斗岁月,使我心向往之。”
最后,对互文的表达作用和运用原则进行总结:
首先,运用互文辞格可以言简意丰,使语言简洁明快而容量大;其次,使语意含蓄凝练,耐人寻味;再次,对句互文和三句互文都要求在语言结构上的整齐对应,这就使互文句式在结构上具有整体均衡对应的美感。
其次,三句互文在宋词里比较多见,因为词谱里给了这样的格式,比如《酒泉子》《相见欢》等等,而格律诗如“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是没有办法“三句互文”的。
最后,使用互文应注意:(1)构成互文句式,应注意达到结构形式的对称性和语意表达的互补性的结合。(2)互文应在音律需要、含义丰富时使用,切忌生拼硬凑。
谭汝为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从事汉语修辞学、诗歌美学及天津城市文化研究,兼任教育部汉语能力测试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市语言学会顾问等学术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