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与诗的关系和区别在于,关于元曲的诗

编者按:12月19日,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与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诗刊》社、《中华辞赋》杂志社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华诗词复兴研讨会”在京召开。40余位来自中国作家协会、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

编者按:12月19日,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与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诗刊》社、《中华辞赋》杂志社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华诗词复兴研讨会”在京召开。40余位来自中国作家协会、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词学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诗词作者围绕“中华诗词的当代性与文化强国建设”主题开展交流。本届研讨会的主旨与2019年3月23日首届“中华诗词复兴论坛”一脉相承。在首届论坛上,时任中央社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潘岳在致辞中表示,新时代迫切需要一场“文化复兴”,诗词复兴正是文化复兴的先声。在此发布致辞全文,以飨读者。

中华诗词的传承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精辟阐述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考察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强调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本人更是身体力行,在各个重大场合大量引用古诗词和现代诗歌——很多引用堪称“神来之笔” 。今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对新时代文化文艺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华诗词是中华文明之道的重要载体之一。所谓道,就是精神,就是境界,就是原则,亦是规律。在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古代圣贤典籍中的大道和世俗官民生活中的小道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如商道,如茶道,如医道,如剑道。这些,在诗词中都有鲜明体现。中华诗词既有万物起源的哲学之道,也有人伦纲常的人本之道;既有天地君亲师的孔孟之道,也有知行合一的阳明之道;既有“幡动心动”的禅学之道,也有“源头活水”的理学之道。一个“道”字,联通了国与家,心与理,上与下,进与退,体现了从容有度,体现了中容和,体现了中华哲学之精髓,使我们代代传承从不中断。

中华诗词与国家政治教化密切相联。两千多年前, 《诗经》就以风、雅、颂三种体裁评价政治。“风”是沟通上下、“雅”是探讨得失、“颂”是弘扬美德,都与国家政治高度相关。周代设有采诗官,汉代设有乐府,都把诗词纳入政治教化体系的总体架构,体现了国家政治与优雅诗性的完美结合。

中华诗词是社会整合互动的特殊纽带。中国人相信“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用“温柔敦厚”的诗教整合大大小小的家庭和家族。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从城市到乡间,文人雅士以诗会友、唱和酬答,把本来容易为精英阶层垄断的文化普及到整个乡土社会,用文化而非利益为纽带实现社会的整合与互动,促进了人文社会的形成。

1、盛行的朝代不一样,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所作的诗。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2、唐诗有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唐诗主要是五。

元曲与诗的关系和区别在于

中华诗词是人们安顿身心的精神家园。尽管古人强调诗词的政治性、社会性,但并不否认诗词的根源在于人性与人情。爱情、友情、家国之情通过诗词的真情、深情和至情予以充分表达。中华文化强调责任伦理,尤其是经史,说的都是家国天下的责任,对个人感情说得不多。但诗不是。它既有家国天下的宏大,关于元曲的诗,也有个人感情的精微。可以说,诗词体现的个人精神世界正是家国天下的另外一半。没有这一半,另外一半也不完整。

元曲与诗的关系和区别在于

从统战角度看,中华诗词与中华文化共同体关系密切。

完全不同的写作方式元曲和诗词本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题材,在书写的过程当中也都大不相同,元曲本身由于没有任何束缚感,所以在书写的过程当中完全不需要将自己的情感进行打压,毕竟对于诗词来讲,自己无论任何感情都需要提炼其中。

这些情调里天然蕴涵了中华文明滋养下的个人对待和平的态度、对待政权的态度、对待取舍进退的态度。这种精神情调的一致,是塑造文化认同的根基。后来,耶律楚材劝成吉思汗用儒家体系治国,又引荐丘处机劝诫成吉思汗停止屠城,也许正是这种精神文化认同。我们当然不会夸大诗词的作用,因为仅靠审美情调无法塑造民族共同体,而要靠更深远的制度安排。但若没有精神情调的契合,建立制度会困难得多。诗词创造的是情,正是情的融合为理性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再说远一点,我们今天吟诵的许多著名诗词,都是由少数民族的诗人们写的。比如写屈原的元曲名句“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就出自著名元曲家贯云石之手。贯云石并不是汉族士大夫,而是维吾尔贵族(高昌回鹘) ,但他写的屈原,比汉人写得都好。毛主席晚年反复阅读的金陵怀古名词“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其作者是元人萨都剌,出身于世代传经的伊斯兰家庭。

中华诗词可以证明,不同族别、不同宗教的人,是可以理解和热爱同一种境界的,是可以融入和创造同一种文化的。中华文化从来都不只是汉族的创造,而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大家共同创造、共同继承、交流圆融、共情无碍,达到真正的文化融合。尤为宝贵的是,这个文化的融合,并不是在汉人王朝强大的时候通过政治压力产生的,而是在汉人王朝衰亡时由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自觉主动选择的。历史上,这样的选择发生了多次,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化共同体。

曲即为元曲 也称“元代戏曲” 以唱为主 词也是如此 而且 格式不受限制 不过元曲的范围比较广 有写爱情 国家 生活等等 而词大多写男女情爱之类 当然 豪放为国的也有

用什么来凝聚?习近平总书记说, “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诗词复兴的根本动力,正是回应这一时代最深沉的需求。

元曲与诗的关系和区别在于

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文化具有跨越种族、宗教和政治分歧的强大生命力。中华文化的“经”传递的是信仰,“史”传递的是经验,“诗”传递的是情怀。历史上,很多观点不一乃至相左的人,只要有共同的情怀,总能彼此理解,乃至惺惺相惜,因为他们具有同样的人文精神,认同共同的文明底色。诗词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情感艺术、气度神韵,正属于这文明底色。只要认同这个底色,不论走多远,相距多远,终会相聚,终会回归。

新时代呼唤着文学家们运用艺术的形式,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在各种思想分歧的利益群体身上,在海内外的华裔青年身上,在那些与我们共享一个文明的各个民族身上,唤醒大家共同的历史记忆。新时代迫切需要一场“文化复兴” 。诗词的复兴,可以作为先声。欲民族复兴,可先复兴中华文化;欲复兴中华文化,可先复兴中华文学;欲复兴中华文学,可先复兴中华诗词。

1、形成时代不同 唐诗自然是形成于唐代啦,而宋词是形成于宋代,而元曲无可厚非形成于元代。2、风格不同 唐诗讲究格律;主要包括平仄和韵。宋词,体式灵活,又称“长短句”。元曲继承了唐诗和元曲的主要特点,只是更加灵活。

第二,诗词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诗词创作中,“为谁创作、为谁立言”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进入新时代,怎样让诗词更加贴近群众,真实地描绘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怎样找到诗词走向群众的有效形式和途径?怎样帮助人民群众提升古典人文素养?简单说,这是个上下贯通的问题,亦是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一方面,如何使精深的诗词通俗易懂地走向老百姓,让大家耳熟能详;一方面,如何使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下的民众,特别是年轻人,能主动追寻、学习、尊重古典诗词的深奥,应是我们每个诗者的共同责任。

第三,诗词创作要助推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纵观一部世界史,大国的兴盛、民族的复兴,绝非经济实力代表一切,必须依靠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支撑。中国诗人历来有诗酒为伴、仗剑天涯的真豪迈,更有家国天下、社稷黎民的大关怀及修齐治平、力挽狂澜的勇担当。在中国大而未强之际,在中国青年犹需强化家国责任之际,在中国社会更需厚植人文情怀之际,在中国必须向世界说清中华民族强而不霸、弱而不分的和平文化基因之际,中国更需激活并提升包括诗词在内的文化素养与精神气质。中国诗人们首先应做文化引领者,其次应做道德表率者,即以“明德引领风尚” 。

当然,诗文界还有不少问题迫切需要探讨。如新诗旧诗如何贯通?如中国诗与西方诗如何互鉴?等等。这些都留给专家们继续讨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的奋斗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解读好这首大气磅礴的史诗,需要从根上讲清楚“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这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大课题。我们将以更加充沛的底气,集结诗词的伟力,为国家和民族“培根铸魂”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神聚气” !

上一篇 2023年05月10 06:30
下一篇 2023年04月20 12:27

相关推荐

  • 封狼居胥下一句,封狼居胥五个谁最厉害

    封狼居胥五个谁最厉害,封狼居胥”其实后面还有两句话:“禅于姑衍,饮马瀚海”。合起来就是:“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狼居胥是一座山,是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边的肯特山,在当时是匈奴的祭祀圣地,匈

    2023年05月02 241
  • 关于思念故乡的诗句,50首思念家乡的诗

    原创/作者/李兴民一举杯独饮在它乡,望月长思倍怆凉酒不醉人人自醉,佳肴美馔不觉香二北风啸啸雪飞扬,远望苍苍故路长满目雪花心泪碎,漂泊在外想家乡三新疆乌市媚冬风,远望乡关意万重。思念长长书不尽,问君何日

    2023年05月20 244
  • 此情此景怎么配下一句,此情此景押韵下一句

    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秋的画面,印染着金色的霞光。“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梧桐,便是秋的使者,她的叶儿牵着秋的手,仿佛融了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笑吟吟地,舞在天地间。梧叶报秋来此情此景

    2023年05月03 302
  • 乐善好施下一句是什么,乐善好施求下联

    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造福万物而不争名利。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乐善好施求下联,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

    2023年05月27 279
  • 含牛的诗句,含有牛字的诗句100首

    编者按:辛丑牛年即将来临,含有牛字的诗句100首,四川省西充县诗词学会和国学会组织乡友及诗人创作了一组咏牛主题诗词作品,现选录如下,以飨读者。辛丑咏牛(三首)何云春其一与牛有关的诗句如下:1、老牛亦解

    2023年06月01 272
  • 元曲和中国戏曲的关系图,中国电影和戏曲的关系

    让大家久等了,我们接着来讲戏曲!南北杂剧兴起之后,北方为女真族统治的金朝发展出与宋杂剧类型大致相同的戏曲形式叫“金院本”。后来蒙古族灭金和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了元朝。南北方的戏曲有了大规模的交流。元代

    2023年04月21 300
  • 描写湖水的诗句,赞美湖水美景的诗句

    大明湖可真美啊!春风拂岸,吹皱一湖春水,漾起温柔的涟漪。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明代王瀛《苏公堤》中“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的诗句。诗句集中描写了苏堤醉人的景色。“西湖风景六条桥,一

    2023年04月24 230
  • 故宫诗句,关于故宫的千古名句

    关于故宫的千古名句,国庆长假第一天,许多人外出旅游,故宫是许多人一直向往的神圣之地。故宫,不仅在于她的名气,更在于她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情结。故宫之美,不单美在她无以伦比的建筑,还有历经五百年兴衰荣

    2023年04月19 218
  • 谈谈元曲的特点和作用,元曲形式上的特点

    元曲形式上的特点,元曲、唐诗和宋词鼎足并举,是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那么元曲有哪些文学特点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而独秀文坛,以其不同于唐诗宋词的美

    2023年04月18 280
  • 唐诗宋词元曲有必要背过么,必背唐诗宋词元曲

    说来惭愧,在学校的时候,必背唐诗宋词元曲,对语文历史没什么兴趣,因为那时觉得它们除了背就是记,没有情景体验和人生感悟真理解不了,一点实用性都没有。步入社会,在繁重的工作之余,静下心来无意间看了几篇唐诗

    2023年04月12 213
  • 四月的冰河下一句,歇后语四月冰河下一句

    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1.汉字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国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2.

    2023年06月01 270
  • 含风字的诗句,带风字的诗句100首

    1、大风起兮云飞扬。——汉刘邦《大风歌》2、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思》带有风字的诗句如下: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译文:我想要乘御清风

    2023年05月03 232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