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唐诗宋词的后来者元曲,继承了先辈的清丽婉转,又在远超畸形黑暗的社会现实下爆发出了他最为思想武器的战斗力。其言辞泼辣大胆,直指崇尚金钱,盲目拜金的世风,与&34;的社会,一针见血,颇具语言魅力。而在众多的元曲创作者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34;。
关汉卿:我是一颗铜豌豆
应该是元曲四大家其中的两位:白朴和马致远。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
关汉卿是元曲四大家的第一位,其实这个大家的排位一直颇受争议,但是马致远却是坐的稳稳的。
图 1为关汉卿画像
而他的作品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总有几个是你熟悉的。与其他三人不同,关汉卿从小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耳濡目染之下开始进行戏剧创作,参加戏剧班社的活动,逐渐成长为一个专业的戏剧作家。
图 2为关汉卿作品《窦娥冤》六月飞雪图
从关汉卿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下层人民在社会上遭遇的不公待遇,尤其是作为主角的这些女孩,她们出身微贱,都遭遇了统治阶级的凌辱与迫害,生活艰难,宛若行尸走肉,但在故事初期,她们往往是逆来顺受的,一心相信这不值得相信的官府与统治阶级。但是在种种迫害之下,或早或晚,女性的觉醒终将到来。但是可惜的是,在元朝严密的阶级统治与思想控制下,关汉卿的作品并没有表达出明显的反封建意识与思想解放倾向,甚至对于当时社会的弊端,也只是轻微的触碰了一下。
元曲四大家最有争议的是谁,但是结合时代背景,这一切似乎并不是不能理解。从民族上看,元朝是唯一一个少数民族的大一统王朝;从客观上看,元朝是几千年封建王朝后奴隶制的一个短暂复辟。作为少数民族王朝,就注定了他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去维护本民族的利益。但是利益是有限的,在这个前提下,汉民族本身的利益遭到挤压,他们开始朝不保夕,丧失了安全感。
抛去社会背景,我们可以仔细地读一读关剧,可以发觉他的语言直白平实流畅生动,不掉书袋,也不让你觉得粗俗,正是长期在底层人民身边耳濡目染的语言功底。
不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戏剧家是王实甫。这个有争议,最大众版本的元曲四大家里没有王实甫,大众版元曲四大家包括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但王实甫也是非常优秀的元曲作家,其作品并不在元曲四大家之下。
郑光祖: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看见声震闺阁四个字,是不是觉得郑光祖说不定是一个脂粉气很重兴许还混迹青楼楚馆的戏剧作家?事实上,郑光祖早年习儒,后为小吏,但是为人方正耿直,在官场上很是被人瞧不起,从这一点描述上看来,郑光祖应当是一个刚正的大男人,还很严肃的那种。
图 3为郑光祖画像
但是,伴随着严肃的性格,他还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作为一个戏剧作家,他一生与伶人歌女为伴,就连身去后都是被伶人火葬与杭州灵隐寺。但是我们都知道,在那个年代,底层人民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伶人尤甚,而郑光祖与这些被社会压迫的伶人为伴,自然也目睹了社会对于他们的不公。
图 4为郑光祖作品《倩女离魂》江边追寻王郎一节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清代李调元《。
白朴: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
因此,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而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突破了杂剧的“定格”。虽然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
与前两位不同,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自小就是一个文采被人人称颂的神童,顺利的话,他会像他的父辈一样科考为官,一生荣华。可惜,不久蒙古的铁蹄踏破了故国山河,被人看好的神童也只能颠沛流离。
图 5为白朴画像
但是即便如此,白朴也与关汉卿有着最本质的不同,就注定了他不可能像关汉卿一样深入底层人民的生活中,写出像关汉卿那样感人肺腑情真意切的《窦娥冤》,但是他自幼养成的良好文学素养,也是关汉卿所不能比拟的。他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以及他在戏剧创作上的艺术成就都是文学艺术上的重要课题。
另外,明初贾仲明为马致远作的吊词中又有「共庾、白、关老齐眉」的说法,庾是指庾吉甫。这些说法表明,元曲四大家的概念是逐渐形成的。至於今日习见之「关马郑白」简称,其排名关为第一大抵无议,但马郑白之排行则历来。
图 6为白朴作品《裴少俊墙头马上》
马致远:断肠人远在天涯
说起马致远,很多人记起的都是那一首《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西风瘦马,创造了一副凄怆悲凉的画卷。
图 7为马致远作品《天净沙·秋思》
图 8为马致远作品《寿阳曲·渔村夕照》
小结:
&34;其实是后人给予元曲作家的赞誉,而这个名号一直都充满了争议。例如写出我们所熟知的《西厢记》的元曲作家王实甫就不在此列。而且,由于历朝历代文学界的倾向和喜好的变化,所谓&34;的位次也时有变化。
例如,元朝时认为关汉卿为四大家之首,明初却又说马致远为群英之上而关汉卿不过是&34;之才,明中后期却又首推郑光祖,有时白朴甚至被逐出&34;之列。其实,&34;代表的是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不能同一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