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
张曦月;苏畅;张诗乐 - 弹唱古诗词(古筝、钢琴与童声)
秋天是一个思念伤感的季节,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写过秋天的诗词。
小令的字数要控制在五十八个字以内,小令有齐句也有长短句,小令的自由度比较窄一点,超过相应规则的可称为“乐章”、“歌曲”等。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
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激昂向上,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清新怡人……
不是。格律诗是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格律诗都有一定的限制。是一首小令。
《全唐诗》共四万八千多首诗,元曲的小令和散曲区别,《全宋词》约两万多首词,其中,写秋天的诗词数不胜数,但是,即使唐宋杰出诗人辈出,写秋天写得最好的却是一首元曲。
这首元曲就是被称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元曲,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因其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故首先在民间流传。)包括散曲与杂剧两个部分。散曲,作为韵文文学的一种,其曲词与词的.体式相近,但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一首小令,只有短短的28个字,却写出了秋天的灵魂。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元曲与宋词不同,很多元曲可以根据需要加衬词,甚至加句子。所以没有谱子时拿着不同作者的同一名称的小令便会发现字数参差不齐,句子多少不一。不过有些衬字是极明显的,如王实甫的《[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自别后遥山。
前三句意象列完之后,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堪称点睛之笔。所有的意象都是为“断肠人”服务的。
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马致远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
元曲 ,又被称为散曲。元曲起源于“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这首散曲之所以写得好,就在于他所塑造的意境是每个中国人感同身受的,是我们所可以用心去理解和感受的。也正是因为此,这篇《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流传至今,依然不衰。
这首元曲小令被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在诞生600多年后,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每每读到这首元曲,眼前就会现一幅萧索、凄楚、夕阳西下的秋天画卷,心里就会感到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