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是元代盛行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一般来说,杂剧是戏曲,而散曲则是诗歌。而散曲则又分为小令和散套两种,主要以抒情为主,是元代文学的主体。元曲按照曲牌的不同,可分为各种格式,当然,同一个曲牌也可逐量的增减字数,并不死板,有点像宋词中的词牌,但比词牌可能还会更灵活自由些。
元曲能够在唐诗宋词之后,形成占据文坛一角的文学体裁,自有其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吸收了诗词的艺术风格,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白朴的《天净沙·秋》等;另一方面,元曲由于接近贫民百姓,更能突出百姓的心声,如无名氏的《醉太平·堂堂大元》,语言辛辣、大胆有力。
【正宫】醉太平
元曲的小令和散曲区别,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官法滥”这三句进一步阐释元朝廷刑法的混乱,官官勾结,颠倒黑白,社会已无正义可言,法律已经名存实亡。“人吃人”三句是对百姓生活现状的描述,因为天灾,也因人祸,致使百姓民不聊生,为生存苦苦挣扎,人吃人的惨状屡屡出现,即使是手里的钱币也要遭受剥削。“贼做官”三句,直接道出盗匪与官员勾结,官贼一体,层层剥削百姓,社会矛盾尖锐。
词中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合,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
从词牌开始,就一路在描述当权者的昏庸,粉饰太平,以极其尖锐泼辣的语言,揭露元代政治的腐朽与黑暗,朝廷奸臣当道,法纪败坏,鱼肉百姓,人民不得不揭竿而起,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压迫与剥削,真实的道出了百姓的兴声。作为形象的历史记载,对历史学家研究无疑是一段活的材料。
小令的字数要控制在五十八个字以内,小令有齐句也有长短句,小令的自由度比较窄一点,超过相应规则的可称为“乐章”、“歌曲”等。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