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孔望山之龙洞上方至今仍保留着王巩题刻内容:“王巩罢守东武,说一个女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朐山太守吕望之率王硕父、黄天倪、观东海于龙兴山之乘槎亭,饮于仰止亭,元祐四年十一月四日”。
苏轼,1037年生于蜀之眉山县。1057年登进士第二名。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历史上少有人可以比拟的全能文学大师,其所表现的豪迈气象和优美情致,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将宋代文学推向高峰。
有过之而无不及 【解释】: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出自】: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七章:“自古以来,做官越做越富,教书越教越穷。到了中华民国,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槐堂铭》是苏轼在任徐州知州(1079年)时所撰写的著名散文,后被《古文观止》所录。苏轼在与王巩交往中得知王氏家世之兴替后,深为王祜、王旦、王素的仁德功勋所敬服,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著名的《三槐堂铭》。它真实客观记录了王氏三槐堂号的来历,记录了王祜祖孙三代的勋业和仁德,并做了高度评价,认为三槐王氏一门的雄才直气与唐代的显族李栖筠子孙三人相比,不相上下,而忠恕仁厚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族以堂传,堂以铭显,三槐王氏遂名重天下。
苏轼从设疑起笔写道(译文):天道能灵验吗?贤能的人未必富贵,仁爱的人也不一定长寿。天道不一定灵验吗?但是仁慈的人一定会有好的后代。这二者哪一种是恰当的呢?
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句话是没有下一句的。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yǒu guò zhī ér wú bù jí,是指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出自于先秦·孔子《论语·先进》:“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续写王祜祖孙三代之情况:国家将要兴盛,一定有累世积德的臣属,做了很多善事而没有享受应有的回报,以后他的子孙能与遵循成法的太平盛世的国君共同享受天下之福。所以已去世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先生,在后汉、后周之间就已显贵,前后侍奉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能文能武,又忠又孝,天下人都希望他当宰相,可是他最后因正直而不被当时朝廷容纳。(是说宋太祖遣使王祜至大名府,时节度使符彦卿有飞语,皇上意欲治罪。经查符无任何问题,王祜如实回复皇上,皇上说:“汝能保证符无异乎?”王祜:“我愿意以臣之家担保符无异。”王祜又被贬七年之久)。其间,他在庭院里曾亲手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子孙一定会有做三公的。”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大中祥符年间当了宰相。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享受福禄荣耀十八年。如今把东西寄放在别人那里第二天就去拿回,有拿得到也有拿不到的。然而晋国公(王祜)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报应,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上天的报应,就好像拿着契约的左半,一手交契一手拿回所得,我因此知道天是必然灵验的。我没来得及见到魏国公(王旦),却看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王旦之子王素)。他以直言极谏侍奉仁宗皇帝,在朝内外跟随将领统帅三十多年,地位比不上他的品行。天意将要振兴王家吧?怎么他的子孙有那么多贤人呢?世上有人把晋国公比作李栖筠(唐朝人)的,他们雄才大略,性格刚直,确实不相上下。而栖筠的儿子吉甫、孙子德裕(唐武宗时曾任宰相),获得的功名富贵差不多和王家相似,但忠恕仁厚,不如魏国公父子(王旦、王素)。由此看来,王家的福分大概还没有完结。
苏轼与王巩是一生的好朋友,王巩的父亲王素知益州(成都)时,苏轼以在籍进士的身份,就本乡民生疾苦,赋税太重等问题上书王素。王素非常看重这个后辈。曾将王巩托付苏轼,教导他做学问,后苏轼兄弟等人赴京应试时,王素也多有帮助。王素(工部尚书)去世后的墓志铭亦为苏轼所作。王巩家居开封,苏轼多次至京时大多住在王巩家,王巩将苏轼作为兄长和老师看待。王巩一生勤于写作,是三槐王氏中著作流传至今的人之一。王巩与苏轼多有诗文唱和,此后他们成为患难与共的朋友。王巩是因“乌台诗案”受牵连人物中受处罚最重的人,《苏轼文集》载录苏轼给王巩的信件达48封之多。
过犹之而无不及应是有过之无不及。“有过之无不及”与“有过之而无不及 ”是同一个意思,是指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出自于先秦·孔子《论语·先进》:“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词语】有过之。
苏轼最后写道:王素的儿子王巩和我有来往,他崇尚品行修养而又善于诗文,这样来继承他世代的家风,我因此作铭记叙。铭文说:啊!这多么好啊!魏国公的勋业,和槐树一起萌兴。浇灌培植的辛勤,必经世代才成。做了宰相辅佐真宗,天下安宁。回来探望自己的家,槐荫遮满庭院。我们这些无德才之辈,早上不顾晚上,寻找时机谋取好处,哪里顾及品德修养,只希望有意外的机会,不耕作就有收获。没有贤德的人,怎么能治理国家?在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葱郁茂盛的三棵槐树,就是王道家德的象征。啊!这多么美好啊!
有过之无不及,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赛翁失马安之祸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