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几米就一个台子,谁说得好就听谁的。谁的台子前围的人多,谁说得就精彩。”早上8点多,家住20里外的吴西荣姊妹就带着90岁的母亲来到胡集镇,等待一年一度的曲艺盛宴。
简述明清曲艺音乐及其特征,吴西荣和母亲等待的就是从河北、天津等地而来的380多名艺人和他们的曲艺节目。每年正月十二,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来到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摆好擂台,说书唱戏。这一活动被称为胡集书会。
这天,在胡集镇中心街沿街摆了30个台子,艺人在各自的舞台上,同时轮番演出,群众自由观看。江西婺源的郑意祯表演了信河道情《子糕情》等节目,与其他艺人表演的西河大鼓、沧州木板、三弦书等切磋。
常年来此听书的人们惊喜地发现,这天的曲艺表演者中不仅有老人互相竞技,还有不少“小艺术家”。
这种理论在音乐实践上虽无意义,但体现了律学思维的精微性。从理论上达到了五十三平均律的效果。2、宋元时期音乐发展特点:宋元时期音乐发展特点:不但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歌舞音乐继续有所发展,而且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品种,从而使。
靠近十字路口的擂台上,13岁的马瑞正在表演快板《猪八戒拱地》,童声清脆、惟妙惟肖,赢得台下群众阵阵欢呼;旁边的擂台上,大二学生尹朝正在表演快板书《三打白骨精》,他语速快、吐词清,火眼金睛、抡棒打妖精等精彩动作在节奏欢快的配乐中逐一闪现。
宋元时期,城乡工商业逐渐发展,城镇经济和市民文化生活空前繁荣,与之相适的曲艺音乐,亦随之兴盛,专供曲艺艺术和其他表演艺术演出的场所“瓦舍”、“勾栏”,大量出现,职业和半职业曲艺艺人不断增加,他们以艺谋生,相互竞争。
胡集是惠民县东南最大的一个集镇,农历二、七逢集,农历正月十二是春节后的头一个大集,这天必举行灯节书会。
南曲宋元时期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是与“北曲”相对而言的。它与北曲并列为中国戏曲最古老的两大声腔。最初由浙江、温州一带的民间歌曲发展而成,同时又吸取了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转踏、唱赚等传统音乐的。
胡集书会研究会会长胡同利说,胡集书会始于宋元,兴于明清,一直沿袭至今,有800年历史。书会最早源于曲艺人的竞技活动,后逐渐演变为以联谊为主、具有习俗性质的自发性民间曲艺交流活动。
宋元时期音乐发展特点:不但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歌舞音乐继续有所发展,而且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品种,从而使声乐和器乐得到了全面发展,成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基础。 如前所述,中国的音乐,在隋唐以前一直被深锁在高门大宅里,普通平民虽然是音乐的创。
在胡集镇,曾有“不图宅子不图地,就图胡集几台戏”的说法。如今虽稍显夸张,但听书依然是当地群众的一大爱好。2006年,胡集书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当日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六,胡集书会的说书艺人会走进村庄景区,把曲艺送到基层群众和游客中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宋元时期,词曲演唱、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崛起,宣告了远古至隋唐间以歌舞音乐为中心的历史的结束,而以说唱、戏曲表演为主流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开始在乐坛上闪烁着独特光芒。宋朝建立之后,一时全国出现了相对安定的状态。又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