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的秋天高冷安静
南国的秋天热情自由
千百人心中藏着千百种感受
一叶知秋,冷暖自知
九月金秋
这个多彩的季节
就像画家打翻了调色盘
每个人爱上的秋天各不相同
元曲: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1、李白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
景色不同,感受不同
观景者得景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传统,据说是起源于宋玉。
在宋玉的《楚辞·九辩》当中,诗人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成为了最早悲秋的诗句。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诗词对于秋天都是这种悲秋的态度的。
比如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就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就是完全不同的态度。
元曲(也叫“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关汉卿(生卒年不详)是元杂剧最重要的作者,他活动于13世纪的中国北方,以元大都(即今天的北京)为主要居住地。他一生创作了六十多部剧本,传世的有十。
然而,纵览中国古代诗文当中,我们发现,写秋天写得最好的,不是唐诗,元曲的代表人物是谁,不是宋词,而是这首你我皆知的元曲。
然而,纵览中国古代诗文当中,我们发现,写秋天写得最好的,不是唐诗,不是宋词,而是这首你我皆知的元曲。
1、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2、白朴(1226年-约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
这首散曲名为《天净沙·秋思》,诗人名为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简单,前面的三句只不过是意象的排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意象单独看上去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环境,然而组合起来,却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之美。
这些所有的意象,无论哪一个,单拿出来,都可以代表秋天,然而当这些意象集中排列的时候,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个让人觉得悲伤和压抑的秋天。
这就是意境的力量。
诗词的布景唯美而感伤:
“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
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
张可久 张养浩 卢 挚 贯云石 冯子振 查得卿 薛昂夫 徐再思 刘秉中 乔 吉 任 昱 睢景臣 张鸣善 李致远 周德清 曹 德 姚 燧 吴弘道 赵善庆 周文质 刘 致 汤 式 珠帘秀 无名氏 赵禹圭 。
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中国式诗词讲究的是意境之美,而这首散曲之所以写得好,就在于他所塑造的意境是每个中国人感同身受的,是我们所可以用心去理解的。
也正是因为此,这篇《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但是秋天丰收之后的万物凋零也是不争的事实。当凋零的秋天遇上日薄西山的黄昏,悲怆的感觉油然而生。
虽然《天净沙·秋思》只属于一首散曲,但是却具备了中国诗歌的所有艺术特征。
所以,它是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式悲秋意境最美的作品。
你读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词呢?留言区和诗词君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