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本无价,古人赞美园林的诗句,近水远山皆有情。”这幅对联分别取自欧阳修《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的上句和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的下句组合而成的。沧浪亭不仅仅是一座亭子,也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古典园林,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沧浪亭最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就有了,后期园林几度兴废,屡易其主。南宋时期,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得。元明两代又成为僧人所居的妙隐庵、大云庵。现在园中的绝大部分建筑均建于清代康熙、道光和同治年间和新中国成立后修复而成。在2000年的时候,被列为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例证之一。
在水面之上,有一座突出的方亭,叫“观鱼处”。在观鱼处南面廊下有一座半亭,叫“闲吟亭”。它位于中央主山的东侧,与两侧的御碑亭遥遥相对,亭中有乾隆皇帝的御笔石刻,此处的楹联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千朵莲花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从闲吟亭往南,就到了闻妙香室,这座精巧雅致的建筑呈曲尺形,三面通透,是园主的读书之地。这里南院种有一丛翠竹,北面种有十余株梅树。每年的早春二月,梅花盛开,冷香飘溢,如果这个时候来到了沧浪亭,便会觉得闻妙香室的名字再应景不过了。
沧浪亭的复廊不仅是沧浪亭造景的一大特色,也被人们誉为苏州古典园林三大名廊之一。复廊北临园外的葑溪,南依园内的中央主山,高低上下,曲折自然。廊间墙壁上还开有许多图案各异的精美镂窗。从园外看,通过镂窗,会看到园内的景色,感受到古代文人清悠闲适的生活。从园内透过镂窗往外看,可以在市井的嘈杂中感受到水面的宁静。镂窗只是造成了游人视觉上的通透而已,真正将园内外的山与水有机地连在一起的,还是这条复廊。在廊墙分隔内外的同时,一双跨在廊墙两侧的廊檐将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紧紧地衔在了一起,造成了山水互为借景的效果,同时也弥补了园中缺水的不足,拓展了视觉空间,丰富了赏景内容,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独一无二的开放式格局,堪称苏州古典园林造景之佳例。
描写苏州园林的诗句有:1、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 ——清 乾隆《狮子林得句》释义:谁说今天不比昨天好,才知道这座城市中还有苏州园林的狮子林这个地方。2、君到姑苏间,人家皆枕河。 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唐 杜荀。
明道堂是沧浪亭园内的主厅,明道堂面阔三间,庄严肃穆,明清两代为文人讲学之处。明道堂正南方有三间小轩,叫“瑶华境界”,最初是韩世忠所建的“梅亭”。清代的时候这里曾经是一个戏台,专为官吏文人而设,据说,林则徐也曾经在此观赏过昆剧。 在瑶华境界的西面有一个石洞,上面有石刻的门额“印心石屋”,这是清朝道光皇帝的御笔。石屋上面建有看山楼,为清道光年间江苏巡抚陶澍所建。原来从这里可以远眺苏州城外西南诸峰,但现在由于近处高楼的遮挡,可能感受不到古人那种看山赏景的乐趣了。在苏州园林,可以感受到一种亲近山水又怡然平和的心志,而沧浪亭的千年历史,又可以让人漫步到古代的文化氛围中。
描写江南园林美景的诗句如下: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2、今年冷落江南。
一路走来会看到一片竹林。 在这片竹林中,有三间低矮的屋子曲折有致地连在一起。这里原是沧浪亭园主人的书斋。屋子不高,给人一种隐逸在竹林中的感觉。 如果是晴朗的夜晚来到这里,皎洁的月光便会透过婆娑的竹叶在粉墙上投下点点斑驳,一幅生动的墨竹图就会呈现在眼前。苏舜钦就曾留下了“秋色入林红黯淡,月光穿行翠玲珑”的诗句来描绘这里的景色。因此,这间竹中书屋就被命名为“翠玲珑”。 沧浪亭素以“修竹为盛”著称,种竹历史悠久。至今仍有菪竹、慈孝竹、湘妃竹等多类竹子遍植园内各处。竹子清秀挺拔的品性素来符合古代士大夫文人所崇尚的守道、有节的伦理规范。同时,由竹林营造出的清雅脱俗的环境又让人神清气爽,沧浪亭园主苏舜钦曾有“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的诗句来向人们表明他在园中种竹的心志。
山城斜路杏花香 李商隐《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描写梨花的诗句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梨花千树
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在千年的历史中不仅在建筑上为中国的建筑史留下浓厚的一笔,也在文化上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4. 描写庭院园林的古诗句 1。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外无重幕。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蝶恋花》,这首是词。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北宋诗人晏殊的《浣溪沙》,也是词。 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