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当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这个重大判断时,它指的是中国发展的一种整体性状况,不单纯是指中国在经济上要成为强国,尤其是指在文化上要成为强国,这才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完整内涵,甚至后一个维度更重要。所谓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纪博弈,中国的发展要为人类文明做更多贡献,也更多是在文化意义上。中国的文明型崛起本身是一种精神上的创造和价值上的共享,它重构了一种新的世界历史逻辑,是一种人类文明意义上的世界共同价值追求,传播的是超越、互鉴、相通意义上的新文明观。文艺引领时代,文化引导未来,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彰显了一幅有别于“文明的冲突”的世界共在共荣的和谐画卷。当下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迈向伟大复兴的新拐点,文艺作为“特殊的声响和色彩”需要在其中担当重要使命,从而凸显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创造,以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托起文化强国建设新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做出了多达十余次的重要论述(包括发贺信),有着远远超越于文艺工作本身的战略思考。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所寄予的厚望,极大地振奋了全国文艺工作者的心灵。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文艺工作者的关怀厚爱。
新时代伟大民族复兴要有精神之强
元曲的特点 1、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3、深刻性.元曲反映。
文艺要以精品力作凝聚起民族复兴的伟力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是全党全社会的责任
新时代之文艺发展不是小我之呢喃,不是杯水风波之向隅而泣,而是在尊重文艺规律基础上的时代精神之弘扬,是对民族爬坡越坎的精神指引,是对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助推,是对人类文明新贡献的文化准备。茅盾曾经讲过,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绝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文艺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重新阐释了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并赋予了新时代的价值内涵。它要求艺术家要担当起作为时代亲历者、见证者的责任,要用脚和眼来感知新时代的冷暖变化,在“身入”中触摸时代的脉搏,在“情入”中感知大地的丰富多彩,在“心入”中倾听人民的心声。唯此,文艺创作才能接地气、通人气、扬正气。新时代已经发出召唤,文艺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需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新时代。
二十世纪是中国戏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世纪。究其原因,一是随着时代风气的转移,戏曲这种本来被“博弈视之,俳优视之”的“小技”,昂首阔步地进入了学术殿堂;二是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研究者的理论观念不断有所更新,研究方法不断有所突破。
文艺不负使命,就要不断契合国家需求的延伸,在创新中能够描绘出时代之变,要有表征新时代的艺术能力,能够创造出新时代的审美符号和人物形象,更要在新时代发挥培根铸魂的功能,由此才能成就新时代文艺发展的艺术高度、精神高度和文化高度,才能在弘扬中国精神中肩负起时代使命。文艺不仅是创作,更需要批评的介入,尤其需要文艺批评站在时代审美思潮前端去引领文艺发展,相应地要求文艺批评要生成向着人类文明跃升方向前倾的引导力。
评 论 叶儿绿了黄,忘了荒唐 这句日本俳句,读起来很顺嘴。似乎这个就是日本俳句的特点,浅显易读。日本战国的一个著名军阀织田信长最喜欢吟唱敦盛“人生五十年,恍如梦幻。下天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和他的激烈的人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