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舞台说明与科介是什么,元曲唱科白指什么

六、传统节日(一)春节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年”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候,人们把谷物的成长周期称为“年”。夏商时期产生夏历,夏历把月亮的圆缺周期称为“月”

六、传统节日

(一)春节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年”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候,人们把谷物的成长周期称为“年”。夏商时期产生夏历,夏历把月亮的圆缺周期称为“月”,一年被分为十二个月。(√)

点拨中国原始农业社会时期,在耕作的长期实践中,发现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观测出天体运行与地上农作物生长之间的规律,即所谓观象授时。在两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以北斗斗柄所指星象位置的变化,用干支纪年、月、日的办法。这就是历法的雏形。

2.“二十四,扫房子”,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点拨过年的习俗还有祭灶、贴春联、贴年画、除夕守岁、放鞭炮、吃饺子、拜年、给压岁钱等。

(二)元宵节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3.元宵节,为每年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求好的收成。(√)

点拨元宵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佛事活动,东汉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活动,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后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另一种是道教活动,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节,把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把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此三者合称“三元”。人们在正月十五日用燃灯来表达对幸福、平安的祈求。

4.元宵节时吃元宵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习俗。元宵,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点拨元宵节的习俗还有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迎紫姑、走百病等。元宵节让人产生家园之感,种种仪式和庆典中,体现了天人共舞、万物祥和的情景,让人感知宇宙一体、幸福快乐的情怀。

(三)清明节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5.清明节的得名源于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据传为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仿效。(√)

点拨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本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代表着春耕春种的时节,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节日,后来人们渐渐地把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而寒食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6.清明节除了祭扫外,还有“插柳”的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春季妇女戴柳,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留恋。(√)

点拨清明还有荡秋千、蹴鞠、踏青、放风筝等习俗。清明节是一个今人与古人、生者与逝者、现在与过去、人与人之间进行多重沟通与交流的特殊时刻,饱含着中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间大爱的珍视呵护,以及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

(四)端午节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7.阴历五月初五为“端午”。端午节还有一种说法是纪念春秋时吴国被无辜杀害的功臣伍子胥的日子。后来,经历代帝王出于宣扬忠君思想的目的而大力弘扬,大多数人都以为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点拨“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称“初五”。端午节,元曲唱科白指什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习俗主要有赛龙舟与食粽子等。

点拨端午节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已有以龙舟竞渡形式敬龙神的习俗。随着历史的演变,形成了延续至今的端午节文化。

(五)中秋节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9.“中秋”,顾名思义,就是时值秋季的正中,指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晚上,月圆桂香,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祭月。(√)

点拨中秋拜月、吃月饼的习俗,表现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对祖先或身处远方亲人们的思念,感念天地对丰收的恩典和对生命的养育之恩。

(六)重阳节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0.《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点拨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汉朝时期,民间广泛流行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唐朝时期,重阳节作为“三令节”之一被官方正式确定下来;明朝时期,每逢九九重阳,皇帝也开始加入登高览胜的行列;到了清代,重阳节的习俗更为丰富多彩,有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等。

七、古籍文化

(一)史书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记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的史书叫“正史”。(√)

点拨正史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大部分是官修的。其他还有私史和野史。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翔实的编年体史书,据说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点拨《左传》主要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也记叙了当时重要政治人物的活动和言论。同时,《左传》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善于用简笔勾勒战争场面,生动畅达。

3.《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料汇编,据说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点拨《国语》记载了上至周穆王,下迄鲁悼公的514年间的历史。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描述了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历史人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代的社会风貌,具有较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史记》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历史典籍,也是我国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

点拨《史记》中的文章对于魏晋小说、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戏曲,都有很大的影响。《史记》是中国文学重要的源头。

5.《汉书》又称《前汉书》,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研究西汉历史的基本文献。(√)

点拨《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的先河,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

6.《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

点拨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二)作品、作家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自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科介是介绍性的文字,是剧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

点拨《诗经》以其现实主义精神,广泛而深入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先河。

8.《楚辞》是一部屈原所作的诗歌总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因此,屈原也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鼻祖。(×)

点拨西汉时,《楚辞》由刘向编辑而成,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也收集了楚人宋玉和汉代的作品。作品具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多采用铺陈、夸张的手法,抒情色彩鲜明浓郁。

9.《乐府诗集》是继《诗经》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词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点拨“乐府”是由官府名称变成的诗体名称。原来是掌管音乐的机关,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主要负责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其内容一部分是由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

10.“风”和“骚”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有着特殊意义,是《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的并称。(√)

点拨《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是我国古人对诗歌甄选的最高标准,故以“风骚”并举。

点拨“三曹”以其政治地位和文学成就影响和左右着当时的文坛。他们向乐府民歌学习,打破了两汉以来辞赋独盛的局面,使诗歌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

元曲舞台说明与科介是什么

12.“竹林七贤”是魏晋年间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和刘伶的并称。他们的创作风格各有不同,但都表达出了对当时的恐怖政治和绮靡之风的不满。(√)

13.“元白”是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人物,树起了一面“通俗诗派”的大旗。(√)

点拨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

14.“三苏”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并称,又有老苏、大苏、小苏之称。三人中,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

点拨苏轼,诗、词、散文、书、画均出类拔萃,在当时的文人中声誉极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苏洵和苏辙长于书策散文。三人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宋代文人的并称还有“苏黄”(苏轼、黄庭坚以诗并称)、“苏辛”(苏轼、辛弃疾以词并称),“周柳”(周邦彦、柳永以其词作的情意缠绵并称)、“周姜”(周邦彦、姜夔以格律新调并称)等。

(三)文学体裁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戏曲表演术语。最初,“科”、“介”本是意义相同(均指表演)但却独立存在的两个词。北杂剧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打科、见科等。而在南戏、传奇剧本中,则被写作笑介、打介、见介,。

15.“辞”是一种古代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楚地,故称“楚辞”。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

点拨辞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比较灵活自由,又比散文相对整齐,句中多以“兮”字来使语气和谐,帮助表情达意。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16.“赋”这种文体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叫“骚赋”;汉代称为“辞赋”;魏晋以后,赋的风格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唐宋以后,以散文形式写赋,称“文赋”。(√)

点拨赋,讲究文采和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例如《阿房宫赋》《赤壁赋》。

17.诗歌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凡诗都要讲究格律,即在诗篇中对句数、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的限制。(×)

点拨中国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以“歌”“行”“吟”为载体的古诗,也称“古风”。古体诗是唐代格律诗产生之前的诗歌,主要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及汉魏六朝诗歌。每句有几个字即称几言古诗,这种诗不大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初唐之后的近体诗的创作要求才有严格的限制。

18.“词”是一种兴于唐代盛于宋代、按谱填写、可以配乐歌唱的韵文形式。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

点拨表示音乐性的谱子叫词牌(如“一剪梅”“卜算子”“满江红”)。不同的词牌在词的句数、每句的字数、每字的平仄上都有规定。一般来说,词牌并不是词的题目。词,按字数多少,五十八字以内的叫“小令”,五十九字到九十字的称“中调”,九十一字以上的称“长调”。

19.“曲”通常指一种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的韵文形式。和词一样,都是配合音乐的长短句。因此,又有词余、乐府等别称。(√)

点拨“曲”有南曲和北曲之分。通常我们所说的“曲”是指以中州(河南)音为主的北曲。“曲”有剧曲(杂剧)和散曲的分别。剧曲是剧中主角带科(动作)白(道白)的、由几套曲子构成的戏曲唱词;散曲不带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20.“传”或“事略”是一种记叙某人生平事迹的散文文体,又称“传记文”。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生动地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

点拨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开创了纪传体文学的先河。

戏剧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科介,是剧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

21.奏议文是臣子向帝王进呈的奏章,往往有“谏”“疏”“表”等形式。“谏”含规劝义;“疏”含分条陈述义;“表”多用以陈情。(√)

点拨如《谏逐客书》《论积贮疏》《出师表》等。

22.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等各种因素而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总体性的演出艺术。其中的文学艺术主要是指各种具体样式的戏曲剧本,包括情节、结构、关目(戏曲术语,指情节的安排和构思)、宫调、曲牌、文辞、声韵等。(√)

元曲舞台说明与科介是什么

点拨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23.杂剧是起源于宋代,发展于元代的一种戏剧形式,也称北曲杂剧或元曲。其基本角色有四类:旦、末、净、杂。(√)

点拨元杂剧有如下特点:第一,一般来说,一剧一本;第二,一本四折;第三,有宾白(韵白、散白)、唱词、科介(动作、表情);第四,基本角色有四类——旦(女性角色)、末(男性角色)、净(刚烈豪强或滑稽人物)、杂(其他角色)。每类更有细致的区分。

八、生活文化

(一)服装、家具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冠,一般是贵族男子才能使用的头衣(指帽子)。通常只覆盖发髻的部分,有些冠会有冠梁,覆盖住一部分头顶。(√)

点拨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亲人和乡贤的祝福下,将头发梳起来,并带上冠固定头发,以示从此就是成年人了。男子年满二十则称为“弱冠”。

2.冕,是大夫以上,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四个阶级的人才能佩戴的礼帽。顶上有一个长条状的板子,前后伸出,叫作“延”,两端坠着玉珠串,称作“旒”。(√)

点拨旒的数量、颜色,甚至旒绳的颜色都有细致的规定,马虎不得。

3.笄,是簪的古称。指将头发梳起来,用笄固定住。古代女子十五岁则被称作“及笄”。(√)

点拨笄簪并不是女子专用的,男子虽然戴冠,也需要用笄簪将发髻和冠固定住。

点拨女子服饰中,短上衣叫“襦”。把裙子穿在襦外面,就成了襦裙。在裙子外面又加了一件上衣,叫作“袄”,以袄掩裙,袄可长可短,在明代最为常见。

5.“短褐”是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不但重、无光华,而且不暖。对地位低下的人来说,则为平时所穿的衣服,因此“短褐”成了平民的标志。(√)

点拨汉服的一种,是对古代寻常百姓所穿的一种服装的称呼,又称“竖褐”“裋褐”。用粗布做的上衣下裤的男装,上衣长度一般在臀部和膝盖上下。

6.中国古代以宽袍大袖为高贵的象征,只有隋唐时期,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窄袖才流行一时。(√)

点拨袖,又称“袂”,古语“联袂”就是手拉着手,一同做某件事的意思。“挥袂”则是挥手的意思。由此可见,古代常常用“袂”来代指手。

7.“席”是跪坐的时候用的垫子。中国人最初是席地而坐的,坐的时候,比较庄重的坐姿是跪坐。(√)

点拨比跪坐更加恭敬的坐姿是长跪,坐时伸直腰股,两膝着地,臀部离开足跟。

8.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

点拨《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

(二)饮食、器具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9.“觥筹”其实是两样不同的东西。“觥”是古代一种椭圆形,三足或四足的盛酒器,上部或侧面有提梁。“筹”本是竹片或木片,用来计数,华丽些的也可以用象牙等珍贵材料制作。后来成为在喝酒的时候用以计数的工具。(√)

指动作、表演。科介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一般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

10.“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中的“鼎”是用于煮肉和盛肉的,当时的肉食并不切成小块,一般是几大块或直接全煮,因此鼎比较大。(√)

点拨鼎有圆形三足和方形四足两种,现存的鼎中,最著名的要数后(原写“司”)母戊鼎。青铜鼎非常贵重,非大贵族不能使用。

1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中的“箪”是一种竹制或苇制的盛器,古代用它来盛饭。(√)

元曲舞台说明与科介是什么

点拨语出《论语》,孔子以此称赞颜回安贫乐道。

(三)交通出行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2.在中国周代,马车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根据马的数量,可以对车有不同的称呼:“骈”就是两匹马并列驾车,“骖”就是三匹马驾一辆车,“驷”就是四匹马驾一辆车。(√)

点拨据说“天子驾六”,只有天子才能乘坐六匹马拉的车子。由于四马驾一辆车最为常见,所以用“驷”来代指马车。“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表示说出口的话,即使是驾着一辆四匹马拉的车子也无法追回来。

13.古代的轿子叫肩舆或腰舆,其区别是肩舆上肩抬,而腰舆抬在腰间。最早叫“辇”,本来是人推的车,后来成为专用的车或者轿子。(√)

点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说别国的“妃嫔媵嫱”“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可见当时的“辇”还不是皇帝专用的。

点拨没有“轼”的车是不完整的,苏洵是希望苏轼学习“轼”的特点,不张扬,却不可或缺。至于“辙”,十分不起眼,甚至根本不算车的一部分,但如果翻车了,车辙丝毫不受影响,苏洵希望苏辙能像车辙一样,即使不起眼,却能免于灾祸。

上一篇 2023年04月17 15:19
下一篇 2023年05月29 03:57

相关推荐

  • 带车的诗句,车的诗词或古诗

    车的诗词或古诗,东蒙公子:家望蒙山之阴,客居泰山之阳。一身布衣,妄称公子。孤城美玉,独怀幽意。习此二年,不为一技。浮生幻且短,不如耕与读。《七律·步仲则绮怀之一韵》当代/东蒙公子碧落飞红最托轻,望舒前

    2023年05月31 286
  • 元曲四大家神仙,杂剧四大家和元曲四大家

    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

    2023年04月19 303
  • 描写夏天景色的诗句,夏天景色的古诗

    《山亭夏日》唐·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01《齐安郡后池绝句》唐·杜牧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02《客中初夏》宋·司

    2023年05月09 289
  • 朱茵之后无紫霞上一句,朱茵过后再无紫霞的后半句

    赵雅芝饰演的白素贞。扮演白素贞的赵雅芝当年已经38岁,看起来不显老,端庄大方,温柔高贵,和角色很贴合。影响了几代人的价值观,审美观,甚至择偶观念,给那个时代的人留下许多美好回忆,是不少七零八零后童年美

    2023年05月13 213
  • 诗尼曼全屋定制加盟费,广东定制衣柜生产基地

    进入4月,疫情的影响正在加速消散,市场环境和消费意愿正在逐步恢复,家居卖场、品牌门店等线下市场的客流、销售成单的核心数据增长显著。虽然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余波未了,乌克兰危机仍在发酵,大国

    2023年05月02 236
  • 形容奉献的诗句,为人民甘愿奉献的诗句

    小学语文的第一课,就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台湾日月潭,每一个美景都印在幼小的心灵里。诗词里有爱情,有亲情,还有美丽的风景,有关于这片土地共同的记忆。大美中国,全在诗词里。诗词中的中国

    2023年05月30 303
  • 出轨是本能下一句

    现在的社会,出轨的案例数不胜数,没有人能说清楚,到底为什么会选择出轨,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做出出轨的事情。在《我的前半生》这部电视剧里,陈俊生难道真的不明白凌玲的勾引吗?当然不,他很清楚凌玲喜欢他,而他

    2023年06月04 290
  •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哪些,描写清明节的古诗50首

    [闽南网]描写清明节的古诗50首,4月5日是清明节,在这仲春与暮春交替的日子里,我们追寻古代文人墨客的足迹,感受他们对祖先的怀念,并在踏青、春游中调节心情,感受自然。清明节的古诗四句大全其一、清明【唐

    2023年05月23 244
  • 宓妃腰细才胜露下一句,腰细

    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唐·白居易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宓妃腰细才胜露,赵后身轻欲倚风。红壁寂寥崖蜜尽,碧帘迢递雾巢空。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

    2023年05月11 238
  • 缅怀先烈的诗句,缅怀先烈的七言绝句

    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惧牺牲,将万丈豪情融于纸笔、世代传承。清明将至,透过9首革命诗词,不忘革命先烈的铮铮铁骨。夏明翰《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

    2023年04月24 265
  • 关于荔枝的诗句,描写荔枝的优美古诗

    炎炎夏日,来点荔枝清爽可口。夏天是荔枝的季节,甘甜多汁的荔枝是炎炎夏日的闷热神器。荔枝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诗人都称赞吟诵。你一定听说过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句,也会知道苏轼

    2023年04月25 248
  • 带水的诗句,500句带水字的飞花令

    1.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3.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4.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2023年04月11 23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