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到韶山》,红色革命的古诗20首,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到家乡吟咏的诗作,也是毛泽东为家乡写就的唯一一首诗作。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虽然曾多次到湖南视察工作,但由于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日理万机,都没有回过故乡韶山。直到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才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这也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到故乡韶山,距离1927年初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已经整整32年。32年的风烟岁月,32年的故园情思,32年的乡亲面容,32年的家乡巨变,让他思绪联翩,百感交集。27日黎明时分,毛泽东吟咏成了那首著名的《七律·到韶山》。
关于红色精神的诗句 1.弘扬革命精神的古诗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4、《绝笔诗》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5、《题西乡南洲游猎图》勤王革命皆形迹,有逆吾心罔不鸣。直尺不遗身后恨,枉寻徒屈自由身。驰驱。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刘伯坚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就义诗》——杨超 满天风雪满天愁。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1:古诗 壮别天涯未许愁, 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 高筑神州风雨楼。 就义诗 满天风雪满天愁, 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气在, 三年归报楚王仇! 绝笔诗 头可断,肢可折, 革命精神不可灭。 壮士头颅为党落, 好汉身躯。
这首《七律·到韶山》,起初的题目叫《归故里》。这首诗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毛泽东用回忆追叙的方式,艺术地概括了韶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过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历程,深情地歌颂了韶山人民的伟大志向和英雄气概,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前景,揭示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诗中对神话﹑人物﹑风物﹑历史﹑地理和古典诗文加以观照、改造和重铸,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运用拟人的手法,以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纵览全诗,首以“别梦”开端,暗示回到故乡,而又荡开到“三十二年前”;末以“喜看”作结,正面形象歌颂。句句都直抒胸臆,合读恰成一篇气势雄厚的革命史诗。
1、大江歌罢掉头东 现代: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译文: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
1959年9月13日,毛泽东在给胡乔木的信中说:“通首写三十二年的历史。‘霸主’指蒋介石。这一联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1961年,郭沫若曾问毛泽东《七律·到韶山》中“黑手高悬霸主鞭”的黑手指谁,因有人释为人民,有人释为反动派。毛泽东回答指反动派。1978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刊登的《在毛主席身边读书》一文说: “1975年的一段时间,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曾被调到毛泽东身边,帮助患眼疾的毛泽东读书。一次,毛泽东让芦荻读王粲的《登楼赋》,当分析赋中表现的王粲怀念故土思想感情时,主席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随后又说,他写《七律·到韶山》的时候,就深切地想起32年前的许多往事,对故乡是十分怀念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反革命的黑手镇压下,农民的革命失败了。但是如毛泽东所说:“(1927年)八月七日,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党决定武装反抗,即是多壮志,敢于斗争,敢于革命,敢于争取胜利,革命终于取得胜利,使日月改换成了新天,改换成了新社会。“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看到过去的农奴,现在成了劳动英雄,他们的劳动果实丰收在望,在晚风中成为千重的波浪。“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毛泽东的名言,韶山这片土地和整个中国一样,正是靠一代又一代人民的追求和奋斗,才使山河旧貌换了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