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元曲四大家与元曲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的作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这一句其实颇为经典,既充分体现张可久“清丽派”的作风,又充分体现曲在营造意境上对诗词手法的传承,强调了一种有构图讲究的图画般的美感。我本人不太欣赏元曲,很大的原因就。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豪放派以马致远称首,清丽派则以张可久为魁。如以前、后期作品的倾向来看,前期是以豪放本色为主流,但是尖新清丽之作也有重要地位;到了后期,则以清丽为主,豪放为辅。后期即使以疏放豪宕著称的作家如贯云石等人,他们的作品。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庭》,元曲清丽派,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庭》和《杀狗记》。
“元曲四大家”的概念是逐渐形成的,历代关于“四大家”排列次序的认识略有差别。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关、郑、白、马,一新创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序中以四人并称,但并没有称之为“四大家”。
代表曲家:杨朝英、钟嗣成。清丽派以张可久为魁,包括白朴、卢挚、乔吉、徐再思、任昱等人。豪放派超逸隽爽,清丽派稚丽和婉;豪放派多用口语、本色语,少用典实,而清丽派则重炼字炼句,喜用故实,讲究含蓄蕴藉。
蒋一葵《尧山堂外纪》称:“元人乐府称关、马、郑、白为四大家。”
明王骥德《曲律》认为:“世称曲手,必曰关、郑、白、马。”
明沈德符《顾曲杂方》云:“元人以郑、马、关、白为四大家。”
中国历史上的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他们也是历史公认的元曲四大家。奠定他们在曲坛地位的代表作为: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幽魂》。
王骥德《曲律》中也提到:“胜国诸贤,盖气数一时之盛。王、关、马、白,皆大都人也。”
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郑、白”之说。
张可久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曲的艺术特点是: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运用诗、词作法,讲究蕴藉工丽,而且常常熔铸诗词名句,藉以入于典雅。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誉之为“词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