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开始听京剧,但是对京剧的了解却是非常地匮乏,既不懂也不谈不上喜欢。每次在公园,看到那些老人们 自拉自唱,一副投入而陶醉的样子,昆曲与京剧的关系,总是好奇他们为什么对京剧那么痴迷。 同时也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京剧唱腔都有不同,但又似曾相识,听着似乎都是一个调。
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才了解到,京剧竟然是由不同的板式和曲牌排列组合而成,其主干是唱腔,也就是演员演唱的曲调,所有的唱腔由不同调式的若干个板式所组成,所有曲牌都只用在过场,而不用在唱段,也就是说只用在场景音乐,它的作用就是在板式唱腔的基础上让音乐增加一些新鲜元素,让整体音乐更丰富。所有板式和曲牌组成一个音乐模块库,调式就是乐库二级分类,剧目就是根据剧情需要将音乐模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组合而成。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京剧曲调不同却,却风格突出而统一,特色鲜明。
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京剧与元杂剧有较大的不同,元杂剧表演手段更单一,京剧更丰富。在音乐形态上当然差别就更大了,京剧音乐主要是用京胡伴奏的板腔音乐,主要有西皮和二黄两种。但是元杂剧的音乐则属于有曲牌名的填词,既。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京剧有明显的快餐文化的特点,方便流行。当然这种音乐组合方式从宋词开始、元曲、昆曲、地方戏曲,一脉相承,都是这个路线,只是音乐的特色在变化,曲牌在丰富,不同剧种的音乐呈现的地域特色不同。所以说既是传统,也是流行,至少是曾经的流行。
京剧流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高度的共鸣性。从开始有意识接触京剧才发现,碰碑里的令公,文昭关里的伍子胥、野猪林里林冲的脍炙人口的唱段,都体现了英雄末路的愤怒与悲哀;而洪羊洞中杨六郎、三家店里的秦琼、击鼓骂曹里的祢衡的经典唱段无一不体现出英雄暮年的失意悲凉和抑郁落魄的愤懑。
元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元曲占有重要地位。元曲是元杂剧和元散曲的合称。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人。元曲发展的鼎盛时代是在元代,一般我们认为元曲代表元杂剧和元散曲。但是。
而在中国传统社会,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并不强调社会的公平性,人们习惯了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悲凉愤懑的情绪只有通过戏剧唱段来发泄,在戏剧中找到了同情,至少就显得不那么孤单了,依托剧中人把自己无人倾诉也不敢表达的块垒借机一吐干净,图个痛快。这就是戏剧为什么拥有庞大的票友群,不仅听演员唱,还要自己唱才过瘾,目的在于有机会倾诉和寻求慰籍,让内心的不良情绪得到释放。
是不同的剧种,但在形成的过程中又相互联系
京剧创作的标准化模块化和其内容上的共鸣性,恰好在形式上和实质上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京剧能一度那样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散曲。元杂剧第1条已解释,下面说说散曲。散曲。散曲是继诗、词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像唐诗宋词一样也是一代之文学,体制上分为小令、带过曲、套数三大类。散曲比诗词更加自由,因为它可以衬字、可以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