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全诗,一年一清明一年一追思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不仅源于万物此时清洁明净,也源于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西汉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不仅源于万物此时清洁明净,也源于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西汉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约在唐代时,清明节融合了上巳节踏青的内容,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一年一清明一年一追思,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是转换心情的一种方式。

唐代诗人王维诗云:“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宋代沿续了前代的寒食清明习俗,清明节成为了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诗词

清 明

关于清明的诗歌,是杜牧的《清明》,全诗如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前两句是著名的天气谚语。为什么清明时节天气总是雨纷纷呢?其一因为冬去春来的时候,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每逢清明,每个人中国人的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这首诗了。

一年一年的清明,一年一年的牵挂,糅在每一个人的记忆中,变成了时时刻刻的想念。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曾经拥有天荒地老已不见你暮暮朝朝。只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才会更懂得爱和珍惜。

今日清明,愿你所怀之人,不在远远乡;愿你所念之人,近在咫尺望。

春湖放鸭图 宋代 惠崇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节,过的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份心底的念想。失去的不能再来,拥有的更要珍惜。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暮雨中归去,看似萧条,实则是一种弃死向生的象征——暮雨过后必有晴朗的明天。

莫高窟第217窟 春山踏青 盛唐

清 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佳节清明,大自然一片生机,百花盛开。大自然蓬勃的春景与人生难道生死形成鲜明的对比。

鹊踏枝·清明

五代·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此词写春景是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然而情调是忧伤哀怨的,这就是乐景为哀情服务的艺术手法。

蝶恋花

南唐·李煜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莫高窟第236窟 食品 中唐

元日哭先大人

清·周淑媛

一夜思亲泪,天明又复收。

恐伤慈母意,暗向枕边流。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有些感情,不能等;有些爱,要及时。

古诗《清明》的诗意是:在清明的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第一句。

破阵子·春景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清明全诗

此词上片描绘出春天里流动明媚的美,下片写了少女们采桑斗草,用白描手法写出少女的欢欣。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清明全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心若向阳,方能守得云开雾散,春暖花开时。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把握当下,才是对逝者最大的祭奠;活得幸福,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今日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文解释】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词语解释】纷纷:形容多。断。

怀念逝者,更愿生者珍惜

祝福亲人一切安好

祈求你我岁岁平安

上一篇 2023年05月13 04:42
下一篇 2023年05月26 00:36

相关推荐

  • 关于河流的诗句,描写河流的古诗100首

    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

    2023年04月25 304
  • 飞流直下三千尺是哪首诗,完整唐诗三百首全集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李白第一次游览庐山。望着飞流直泻、雄伟奇丽的庐山瀑布,李白心潮澎湃,写下一首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出自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原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

    2023年04月26 311
  • 元曲三百首名家朗读,名家朗读名篇视频

    元·倪瓒《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提供诗经、少年儿童诗词启蒙、唐诗三首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内容的音频文件。您是本帖的第10409个阅读者标题:幼儿古诗三百首朗诵:伤心莫问前朝事。元曲杂剧经典名

    2023年04月19 281
  • 士不可以不弘毅下一句,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理解

    编者按: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理解,我们开启了

    2023年04月24 244
  • 金开头的诗句,金开头的好寓意诗句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4.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白居易《

    2023年05月18 281
  • 元曲的诗歌及翻译,元曲及翻译

    《天净沙·春》【元】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译文桃红柳绿的春山可望,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元曲及翻译,和柔的东风吹起。楼阁上,女子卷起帘拢,凭栏远望。庭院深

    2023年04月14 230
  • 抽烟只抽黄鹤楼下一句,十大烟名顺口溜

    近日交警查到一名驾驶人开车抽烟蜀黍问:“你开车抽什么烟啊?”他说:“黄鹤楼啊。”1、抽烟只抽黄鹤楼,一生一生只爱一个人!译文:就像抽烟只抽黄鹤楼,只钟情这一种烟,人的一生也只爱你一个人。2、抽烟只抽黄

    2023年04月21 623
  • 鉴赏元曲的书籍,鉴赏书法的书籍

    近日,中华书局联合抖音、南开大学文学院推出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让我们又一次领略到唐诗的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唐诗,是唐代的标配。对唐诗的选编,唐朝已有,留下来的还有很多种,有名的

    2023年04月16 277
  • 爆竹声中一岁除全诗,爆竹声中一岁除全诗的意思

    诗意中国——爆竹声中一岁除新华网是王安石写的。诗文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意思是: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出处:宋代·王安石《元日》原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

    2023年04月20 254
  • 口惠而实不至下一句,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

    一手拉着孩子、一手抓着贴身财物——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数十万乌克兰民众逃离家园、躲避战事。联合国难民署3日表示,俄乌战事不满一周,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已有100万人逃离战火,是本世纪迄今速度最

    2023年05月20 268
  • 唐诗宋词元曲汉赋明清小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口诀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学体裁:表格:文学体裁简释代表作内容或摘录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有311篇。分《风》:各地民歌《雅》:周国都附近的正声雅乐《颂》:宗庙祭祀之诗歌《国

    2023年04月19 290
  • 真亦假时假亦真全诗,真亦假时假亦真暗示什么

    真亦假时假亦真暗示什么,从前,有一书生,出门寻师访友。这天行至一庙院之前,看天色已晚,就进庙请求借宿一晚。和尚安排他在柴房内歇宿。第二天一早,书生告别和尚,继续行路。走出几里地后,发现身上粘着几根柴草

    2023年05月14 24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