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说的好,"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句话常常用在父母教育说道孩子的身上,尤其是70、80后小时候,可能听到的最多。现在说起这句话,也可谓是家喻户晓,不知道小时候的你,挨了多少打?
现在,要是说起这句话,男朋友说我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我想很多人大脑都会浮现出小时候被训的画面。尤其是家里有“熊孩子”的朋友,可是你知道这话的出处吗?为啥是上房揭瓦?
现在,要是说起这句话,我想很多人大脑都会浮现出小时候被训的画面。尤其是家里有“熊孩子”的朋友,可是你知道这话的出处吗?为啥是上房揭瓦?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两天不打鸡飞蛋打(此句极言混乱不堪的状况)一天不打皮酥肉痒(这个当然就是指一直不打就皮痒了)总体而言先想到了这样,自己念念感觉还是蛮顺溜的。不过考虑到前两个都是压a韵,而且描述的都是对方。
原来,关于这句话的出处,里面还有个小故事。相传,在古代,有户人家,女主人姓鲍,家里有两个十分顽皮的孩子。这两个孩子每天不是赶鸡就是撵狗,要不就是把地里种的瓜果蔬菜搞得一塌糊涂,气得鲍氏每天都要把他们兄弟两个揍一顿。挨完打,两兄弟能稍微老实一点。第二天,又是照样胡闹。
有一年6月份收麦子的时候,两兄弟的父亲,由于在外地做生意摔断了腿,不能回家。
1、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两天不抽皮肉发馊。2、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是一个汉语成语。含义指孩子调皮,现在引申为人欠打调皮。3、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
地里的农活就都落到了鲍氏一个人身上。鲍氏每天白天割麦,晚上还要打场,忙得昏天黑地,都没有时间管她的两个淘气的孩子。
这天,鲍氏好不容易收完了小麦,累得都直不起腰来,回到家躺在床上就睡着了。谁知,半夜下起了雨,迷迷糊糊中,鲍氏被滴在脸上的雨水弄醒了。半夜里,鲍氏连忙起身点上灯一看,才发现房顶上的瓦片被揭走了好几块,难怪雨水漏下来了。
这等“坏事”,鲍氏知道肯定是她那两个“熊孩子”干的,也不管半夜,气得冲他们大吼起来,“好啊,你们两个小嵬子,三天不打你们,你们就上房揭瓦了。"接着,又是一通乱揍。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两天不骂提拎甩褂。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是一个汉语成语,亦说为三天不打上梁揭瓦。含义指孩子调皮,引申为人欠打调皮。除了形容小孩子的顽皮外,慢慢地,这句话有时也会伴侣的口中听到,被用来另一半不服。
虽说,“棍棒教育”不可取,但是以前由于孩子多,时间紧,棍棒是最奏效的。也因而,受到许多家长的欢迎。不知道屏幕前的你,小时候挨过多少打?
读者们,关于“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你有哪些想法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