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在理解、处理问题时往往不由自主地按照以往经验去做判断,大脑总被表象所蒙蔽。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没有经过了解的真相不一定是真相,不凭直觉做判断。对自己不了解的事,不随便去评判,是对人对事该有的态度。
父亲见了就问:“被什么东西所伤?”
下一句是:“偏信则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jiān tīng zé míng,piān xìn zé àn]兼听:听取各种意见;只有听取多方面意见,全面了解情况,才能明辨是非作出正确判断。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他就告诉父亲说:“有一种东西,满身是毛,是它伤害我的。”
父亲就拿了弓箭,走进森林,看见一个修道的人,须和头发都很长,就当作是伤害他儿子的野兽,拿起弓箭就要射击。
旁边的人看见了,急忙说:“你为什么要射他?这个仙人没有害人,你不要冤枉好人,应当去惩治抓伤你儿子的坏家伙啊!”
兼听则明,后一句是偏信则暗。兼听则明(jiān tīng zé míng)是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出自于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闇者,偏信也。”兼听:听取各种意见;只有听。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现在有些人常常把道听途说的东西,加上自己的分别念,编织出一个“精彩”的故事,然后大肆传播,结果传播久了,虚的慢慢变成了实的,人们都相信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不能太相信自己。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中国成语。意谓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的话,就愚昧不明。语本《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
此外,我们也不能偏听偏信,只听取一面之词。我们也要对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和了解,不能只凭主观意识自以为是。
正确词语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没有下一句。出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唐太宗)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读音:jiān tīng z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