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读诗词,感觉朗朗上口。
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后来,我们知道,这是因为诗词有格律,赋予了诗词音乐美,所以我们读起古典诗词来,会觉得十分顺口。
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全诗构思新颖,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其中“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指人的品德。
可是,有一些诗词却不那么“顺口”,有点难读,苏轼的《琴诗》就是这样一首“难读”的诗。
《琴诗》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中的名句。意思是: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原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所作,隐娘初读时,颇有些拗口。这首诗到底讲了什么,隐娘试着翻译下: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中,它不会发声呢?如果说声音来自手指,那为什么大家不就在手指上听声音呢?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译文: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必须要人和琴的配合才行。
这是一首经典的哲理诗。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寓意,此诗,以琴和手指举例,两句都是一假设一反问,寓答于问,说明要奏出悦耳动听的曲调,需要手和琴和相互配合。
苏轼真是善于用诗来讲道理,他所用的意象也简单明了,却能让人秒懂。
探究声音和物品互相作用的,唐代诗人韦应物早在《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中就有描写: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水本身是安静的,石头中本来也没有声音。为什么它们两相冲击后,就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韦应物困惑于这种自然现象,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感悟呢?
人的心灵本是没有喜悦和悲伤的,在碰到外物或事情相激时,会产生悲伤或喜悦的情感,这又是为什么呢?
人生,如果真能如书中所说,心静而不起波澜,就真是得道成仙了。
韦应物此诗是一首禅意诗,苏东坡这首又何尝不是呢?
佛经《楞严经》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
唐诗感性,宋诗理性。
宋代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690~756) 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
我们以前聊宋诗的时候,也提到说,宋诗重说理,宋诗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
近代学者陈衍也提出这个观点:宋诗是“学人之诗”。
意思是说,宋代诗人学养丰富,写诗的多是学者,学者理性、理智的东西太强了,就会抹杀掉一些诗意的东西。
我们试着举例:
唐诗: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宋诗: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
读了苏轼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