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张若虚一生,流传下来两首诗,其中,《春江花月夜》被奉为他的代表作,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含义,传唱千古,至今读来,依然让人拍案叫绝。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意思是:沉舟既没,侧畔还有千帆竞发,病树已死,前方依旧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酬乐天。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海日生残夜,当春入旧年”是这首诗中的名句,也因此,这首诗千古流传。
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看着来来往往的船只从身边经过,相信总有一天即使枯萎的树木也会迎来欣欣向荣的明天。该诗句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尽尽管世事变迁,但是对未来依旧充满着期待。
在当时,人们对这句诗赞赏不绝。开元年间的宰相张说,对这句诗十分喜爱。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选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文如下: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
喜欢到什么地步呢?他把这句诗书写下来挂在自己工作的政事堂,每每与人议论文学,都以这首诗作为最佳范本。
不止宰相这么喜欢,后世的评论者对首诗也从不吝啬赞美之词。
明朝胡应麟认为诗中的“海日生残夜,当春入旧年”二句,是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限的标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白话释义: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那么,这句诗到底好在哪里呢?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为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妙绝的是,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乍一看来,这句诗似乎十分平常,正如后世评论所说:五六太淡而难求。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全诗: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王夫之说,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第四联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