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
如果琴上有声音,放在箱中为何不响;那如果声音是从手指上发出,为什么人们不在手指上听呢?
1. 弹琴复长啸。——[唐]王维《竹里馆》2. 山月照弹琴。——[唐]王维《酬张少府》3. 抱琴好倚长松。——[唐]王维《田园乐七首(一作辋川六言,第六首一作皇甫》4. 鸣琴候月弹。——[唐]王维《酬比部杨员外。
注释
若:如果。何:为何
赏析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琴的诗句最经典语录,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1、《竹里馆》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2、《酬张少府》唐代:王维 晚年惟好静,。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 发出不同的声音。
1. 关于琴的古诗词~~ 履道春居 白居易 微雨洒园林,新晴好一寻。 低风洗池面,斜日拆花心。 暝助岚阴重,春添水色深。 不如陶省事,犹抱有弦琴。 池窗 白居易 池晚莲芳谢,窗秋竹意深。 更无人作伴,唯对一张琴。 对琴待月。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严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1. 琴弹碧玉调,药炼白朱砂。2. 琴弹终日得古调,印锁经秋带藓痕。3. 琴书随分足生涯,只灌园畦亦自佳。4. 琴剑西还已有期,白云飞处望多时。5. 琴床茶鼎澹相依,偶为寻僧出笔扉。6. 琴中难挑孰怜才,独。